
燃油税之所以千呼万唤出不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背后的部门利益冲突。 争议了14年之久的燃油税日前终于以闪电般的速度登台亮相。从1994年正式提出开征“燃油税”算起,燃油税成为中国税制改革中最饱经磨难的税种。如今燃油税改速战速决,舆论质疑,14年难以捍动的利益格局真的能在一朝一夕之间破除?与国际脱轨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是否能够改革?人们担心,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燃油税的草率推出只能是给民众增加新的负担,甚至有可能产生旧费改成新税、新费继续推出的尴尬情形。本社汇选有关论点,供读者参考。 一、油价税改千呼万唤十四年
1、择不到机适不了时 燃油税反复酝酿十四年
近日,“待机”“择时”了14年有余的燃油税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步”推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费改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燃油税改革已被各界呼吁了10余年。12月5日晚间,一份简短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意见稿”提出,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收费;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燃油税最终以一种缓和的姿态面世。(北京《金融时报》)
回顾燃油税的历史图谱,“择机”和“适时”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早在1994年,中国已开始动议“择机”燃油税事项。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等。1998年10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公路法修正案草案里,将“燃油附加费”改为燃油税。由于各界意见分歧较大,全国人大曾经两次否决了这个议案。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公路法》修正案,对交通车辆开征燃油税正式列入法案,开征燃油税正式上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考虑到当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较高,为稳定国内油品市场,避免增加企业事业单位和民众负担,国务院决定分步实施改革方案。然而此后,燃油税话题却是一连串的“择机”和“适时”,燃油税成为中国税制改革中最饱经磨难的税种。(上海《每日经济新闻》)
2、“海南模式”艰难试水 中央再难执行同样政策
简单来说,燃油税就是将现在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合幷成燃油税。开征燃油税的目的,一是让少用路者少掏钱多用路者多掏钱;二是达到节油的客观效果;三是引导车主少出车减少交通拥堵;四是保护公路,延长其使用寿命。(北京中国经济网)
根据修订后的《公路法》,燃油税是用来替代养路费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路费入的是地方财政的账。而作为一个税种,燃油税是共享税,将首先面临国家与地方的再分配。如果不能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地方就难有“费改税”的积极性。以1993年就已实行了燃油费改税试点的海南为例,海南实施燃油税后取消了全省所有的公路收费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岛自由行”。但之所以推行15年来波澜不惊,除却海南是个小省,受“费改税”影响的征收人员较少之外,还在于海南找到了一个能让地方政府不太“吃亏”的收税办法。(海南南海网)
海南坚持了由加油站直接向消费者收取燃油税,而不是照单执行中央提出的在炼油厂直接征收的办法。基于国家对海南经济特区的支持,中央在燃油税的分成上充分照顾到海南发展的需要。但就全国而言,中央难以再执行与海南同等宽松的政策。(上海《东方早报》)
3、动力不足阻力重重 燃油税千呼万唤出不来
作为一个已得到130多个国家的征收实践所充分证明瞭的税种,燃油税的利弊衡量已无须重述。燃油税之所以千呼万唤出不来,也许幷不是那一直接不上轨的油价,而是来自中央与地<许幷不是那一直接不上轨的油价,而是来自中央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