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育创新之路 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2007/12/14 14:32:33 来源: 作者/编辑:1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也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价值。办学要有社会责任感,最主要的是多培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和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学习需求……”
——李建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北京市顺义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宛如一朵绮丽的名花静静绽放于此,沉静,质朴而自然!学校是顺义区唯一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建校至今8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建设新顺义的骨干力量。学校在李建军校长“扩大规模,拓宽功能,提升质量,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争创一流”办学思路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加强市场调研,开设新专业,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链
“招生即招工,教学即实践,毕业即就业”、“一进电大门,就成企业人”一直是顺义电大对学生学习、成才、就业的郑重承诺,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始终考虑社会价值第一,不断加强市场调研,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链;办学模式“一主多元”,最大程度促进就业。
“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是学校永恒的办学原则。学校认真分析区域发展新形式,积极深入到区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和区5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需求调研,了解当前以及未来几年顺义区的产业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超前地开出了直接有效地适合专业和培训菜单,确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主要任务目标。
“不能关门办学,要给社会办学,为劳动者服务。”经过市场调研,学校认为电大教育要与区域发展对接。在专业设置上,新开设了空港物流等多个专业;办学模式“一主多元”,与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全国名校联合办学,超越电大教育;在发展学历教育同时,依托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和奥鹏平台开拓专业和项目,拓宽服务领域,精心设计近20个培训项目,涉及知识、技能等类别;实行“校企结合,订单培养,就业拉动”;主动与区劳动人事部门、人才中心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加强教师队伍的优化整合,保证师资一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名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顺义电大师资队伍的特点。也许正是师资的强劲和办学思路的创新才造就了大量学子的成长成才,他们中间有企业的技术骨干,也有国家党政干部。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福成,中共顺义区委副书记马庚良,区总工会主席赵长树等都是顺义电大毕业生的卓越代表。
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全面指引下,已经具备了一支学识渊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名师”和“双师型”师资。学校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网络学院等多家院校知名教师给学生上课;在本校教师的培养建设上,从观念、技能、素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规定全年继续开展三大培训活动,培训二支队伍。一是培训教师,要求专业课教师100%%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参加下厂实践;二是培训导学教师,对导学教师从管理模式的变更等方面进行培训。
在队伍的培养培训中,顺义电大提出“以队伍建设带动学校发展”的策略;加强师德教育,狠抓业务素质的培养;建立学习日、导师制等;通过下企业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发展;以科研引领,推动教学改革。要求每名教师选择一门课程进行研究,探索各个专业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促进网上教学,加强监督和管理,通过开展网上学习经验交流,评选“优秀网上助学导师”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注重科研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育人潜质
学校在李校长的引领下,树立科研的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研结合,教育与教学结合,“科研兴校”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以科研促质量,以科研促工作,加强科研力度,增强科研实力,丰富科研成果”是学校科研工作的目标。
课题是加强科研的主要载体。学校承担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基层电大科研基金课题“ISM结构分析在开放教育的导学作用研究”、“开放教育中‘四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等。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深入,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科研的带动下,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深化“四维互动教学模式”和“一二五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和研讨,结合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和“三课堂一活动”为整体构思进行课<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