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流角度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
2006/8/14 19:37:29 来源: 作者/编辑:
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产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大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通常,资产管理属于财务管理范畴,从财务角度进行的资产管理侧重于对资产价值的关注,缺乏对“实物”从采购、入库、调拨、出库到安装上线、返修、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也很少分析资产存量带来的“消耗”。而从物流管理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地解决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中对“
实物”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尤其对于特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如电信、石化、电力、金融单位等,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更需要对实物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一、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资产管理粗放 传统管理方法中,资产管理仅限于财务人员和专业人员对资产信息的基本管理,缺乏对资产的动态管理以及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所以,实物资产的真实状态、真实价值很难确定。
资产管理效率不高 按照会计制度,往往每年进行一次资产盘点清查,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盘点耗费的成本较高,而且很容易前清后乱。
重视价值管理,轻视实物管理 从目前资产的管理状况看,更多的是对资产账面价值的管理,对资产实物的状态、流转缺乏透明化一站式的管理手段;忽视了资产存寄期间的管理成本;不能为再次采购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缺乏物流管理理念。从精细化管理角度看,只有实现实物的透明化管理,资产价值管理才会准确真实。
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传统管理方法侧重于资产的管理层面,对资产的作业层面的管理是空白,也就是说目前缺乏基于作业层面的资产管理手段。
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资产的实际管理者错位;二是重价值流,轻物流;三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
二、如何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
从一定意义上讲,资产管理的本质包括资产价值管理和资产实物管理,价值和实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论,资产的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资金流,另一个是物流。长期以来,资金流是资产管理的核心,所有资产都将以资金形式反应到账面上,然而物流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物流管理逐渐受到重视,被视为新的利润源泉和尚未开垦的黑色大陆。物流管理以物品为线索,从物品的入库、库内作业、出库、运输、配送以及物流过程中的维修、加工、跟踪等众多方面进行全面的透明化管理。物流管理包括对物品编码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条码是应用较为普遍的物流技术,采用条码技术能够实现物品的自动信息采集,提高信息采集的速度和准确率。条码化管理通过赋予物品编码来跟踪识别该物品,编码可以是单品码也可以是产品码。从物流管理角度入手,实现资产条码化,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管理层级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以财务专员总体负责,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部门派专人配合,可以实现对资产的采购、入库、盘点、调拨、出库到安装上线、返修、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对资产的效能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以真正实现资产全员、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精细化管理。
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全员的精细化管理,需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并实施资产物流管理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是指建立资产实物管理制度,完善资产实物管理流程。实施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建立统一编码、统一管理的资产信息库,资产全生命周期实时跟踪管理,物流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管理,最终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和资产投资收益水平,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资产精细化管理面对的矛盾
1.资产价值与实物的关系
前面一再提到,资产管理属于财务管理范畴,资产的价值一直是管理的核心,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大型企业经常设立账外资产,也常常通过资产价值的调增调减来影响财务报表,这也是资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主要矛盾。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一方面要求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效能,并控制资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又要求财务人员将资产作为调节利润水平的手段,根据公司经营需要,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资产的价值。
对于目前存在的状况,我们认为资产实物是价值的载体,实物的数量和状态应该是实物资产管理的重点。也就是说,在运营系统中,资产的数量和状态是准确的和透明的,基于经营需要财务人员可以就资产价值进行调整,但是实物数量和状态不能调整,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矛盾。
2.控制资产库存水平
库存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库存或库存不足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应对出现的紧急事件对资产的需要;库存本身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