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何以成为浙江外贸主力
2004/5/21 9:35:48 来源:浙江市场导报 作者/编辑:
今年头4个月,浙江外贸顺差又是居全国之首。据悉,1998年后的5年中,我省已经有3年居全国贸易顺差之首,两年居第2位。
众所周知,浙江陆域面积只有10万余平方公里,缺电少煤,自然资源匮乏。资源小省为何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赚钱大省?业内人士分析:对浙江外贸而言,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意外。因为,浙江自然资源尽管贫乏,但市场经济发达。数以百计的“块状经济”和数以千计的各类专业市场宛若聚水洼地,全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汇聚一地。有资料显示,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部主要工业产品中,居全国前10位的浙江产品有336种,占63%;其中,有56种产品浙江的产量居全国第1位,占被统计产品总数的10.5%;另有53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占被统计产品总数的10%。
浙江民企做外贸往往以一般贸易出口传统产品为主,实行低价扩张。通过市场配置和专业分工,浙江外贸产品上游原料进口,经过多个环节加工后再出口,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专家指出,浙江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对进口原料的加工增值,实现了产品成本最低化,国内利润最大化,是浙江外贸长期实现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
随着做外贸进出口的门槛越来越低,浙江民企已经成为浙江外贸的主力军,在国际市场博击中大有“直挂云帆济沧海”气势与气魄!
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43.8亿美元,占该省外贸总出口近40%。显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
早在10年前,浙江民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还非常低。随着近些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其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去年民企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国有、外商投资企业。此外,上规模的民企也迅速增多。今年一季度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44家,同比增长50%。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鼓励了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对外贸易的潜力。今年首季度浙江省新增有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1874家,是我省新增出口企业的7成。而民企出口产品中有36%销往亚洲,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是四大贸易国地区,共占据了民企总出口的半壁江山。
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大多以传统小商品为主,单就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而言,在国内并不占有优势。一季度浙江民企出口中,一般贸易占9成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仅1.05亿美元。然而,民营企业通过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注重与上游和下游相关企业结成战略性联盟,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竞争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在浙江,“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群体随处可见,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构筑出强大的联盟竞争优势。而与国有外贸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在开展国际贸易的竞赛中轻装上阵,没有历史包袱的束缚。抛开外贸公司浙江民企自己干
出口一条裤子,浙江企业的平均成本是7美元——其中真正的生产成本只有3-4美元,另外要花2.8-3美元去外贸公司买配额。而东南亚国家的成本恰恰要便宜3美元。取消配额后,中国生产成本和东南亚基本持平。从明年起,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即将取消服装和纺织产品的配额限制。
取消配额民企想抢先机
配额一直束缚着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手脚,企业不仅需要为配额奔走,还要和有配额的外贸公司进行“合作”。一旦配额取消,纺织和服装厂就可以直接与外商打交道,而不必再看外贸公司的脸色。
很多服装厂开始撇开了原先提供配额的外贸公司,直接去争夺国际买家。
在已经结束的第95届广交会上,参展的服装、纺织品企业大规模扩容,占据了2499个席位,仅杭州参展的企业数量就猛增了几十家,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占了3成以上。
事实上,配额取消的消息早就引发了行业震荡。从去年秋季广交会开始,不少“早起”的外贸公司就打算拿更多的订单,浙江有一家生产皮衣的知名企业,打算借助配额取消的机会,进入纺织行业。
中小投资者的良机
取消配额最直接的利好就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趋利避害是企业的本性,对于外商来说,取消配额的最大诱惑在于赚更多的钱。国内企业难以主导终端价格,假如每件成品成本下降3美元,外商出售可能只愿降1美元,这样无形中,外商又多赚了2美元,也就乐意把订单交给中国企业。
业内人士乐观预测,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上升幅度将高达150%,其中大部分增量可能落入浙江囊中。在浙江的外贸构成中,纺织业早已经成为头驾马车。今年一季度,浙江省获得了48亿美元贸易顺差,其中纺织业贡献了出口额的3成以上。
后配额时代的暗礁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