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明:供应链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16/7/29 14:54:03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浙江物流网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复苏进程缓慢,全球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扩展和创造价值,供应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之一。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建立了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和供应链管理平台,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欧美国家已经将全球供应链竞争从企业微观层面提升为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可以说,21世纪全球竞争的主线,已日益深化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全球供应链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广阔前景。全球范围内,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和大数据,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全球资源配置的安全和效率,创新各种商业模式,实现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
第一,供应链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供应链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敏捷供应链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
第二,供应链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供应链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供应链软件和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咨询等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供应链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高新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供应链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敏捷供应链将为企业提供精确的采购、生产和交付全过程动态变化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科学预测和决策,缩短商业周期,实现企业财务可持续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大数据还为政府和企业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供应链可以帮助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信息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供应链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全球商业信息,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第五,供应链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供应链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市场数据分析能力,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是全球供应链重要的核心枢纽。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19.2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7%,社会物流需求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在深圳,已经成长起一大批优秀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服务于当地、全国乃至全球的优势产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者和实践者。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运行方式相对落后,在许多产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处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在面对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当中,我国不少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如何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实现追赶和超越,是摆在我国产业和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月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又做出了全面论述,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制度供给还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色彩还很浓,社会交易成本比较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仍然滞后,必须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供应链是一个国家经济各门类及产业集群的生态体系,能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有效率,提高经济运行逆周期弹性和创新活力,同时体现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竞争抓手。(根据何黎明在2016全球供应链高峰论坛的讲话整理)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