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物流信息化 物流商为何不愿使用软件
2007/7/12 9:01:32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编辑:1

日前,“2007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主论坛之一的物流信息化论坛在兰州举行。在信息流和物品流的交互中,软件产业似乎成为最大的受惠者。

物流成本高出1倍

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的关键是建立高效的“信息桥梁”,物流信息化因而被这次高层次的国际研讨会列为中心议题。东南大学教授于东海表示,国际社会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0%;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约为16%,而我国的物流比重指标大约在20%以上,高出发达国家一倍。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表的数据,2006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预计今年物流总费用将超过4.23万亿元。这个数字与我国每年的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相当。

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配送、运输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什么整个物流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应邀专程赶来兰州论坛发表主旨演讲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指出,关键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让“信息流”主导“物品流”,通过信息化来实现“物流”的准确配置。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于东海认为,虽然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骨干企业大都完成了自成体系的供应链关系,但物流信息流动严重缺乏公共信息平台,链路不通形成信息孤岛,加上物流底层数据缺失,使现有信息化投入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另外,标准体系发展滞后,使物流信息状态混乱,无法交互连通,使物流信息在“内耗”中损失殆尽。

5R需求分析

信息流从需求分析入手。双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修武认为,需求分析关键是把握物流的“5R原则”,即利用信息化精准实现物流监控及时化:“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质量的货物于适当的地点送达适当的客户”。这就是5R(Right)原则。胡修武还表示,从根本说,物流信息化的起点是物流信息的数字化,即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应用自动采集识别、数据库、多对多等数据交换手段,实现政府、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商、流通商、上下游顾客之间的信息共享及快速流动。

但遗憾的是,即使有正确地需求分析,由于过低的信息化投入,最终不能满足这些需求。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建钢认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他提到的一些现象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

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新欧亚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邢铁英也发表了同样的意见,他说,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还较低,据调查,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只有20%左右。

软件业伺机而动

专家指出,我国物流信息化大致可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设施,主要是标准、编码、协议和网络;第二个是平台建设,包括开发平台和服务平台;第三个层次是物流个性化。

业内人士认为,这三个层次的最底层还是软件技术。因此,从根本上说,物流信息化将带给软件产业新的机会。东南大学教授于东海强调,不同商业模式的信息服务业和虚拟产业给软件业带来的机会表现在公共信息平台软件与中间件的开发上面。

从另一方面看,当前,在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中,软件所占的比例相比硬件太小。比如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入总体规模达到33.56亿元人民币,其中,硬件投入占58.8%,软件和信息服务分别占28.1%和14.1%。因此,物流信息化中软件的空间还很大。有专家作了简单的估算,现在物流成本中哪怕拿出10%开发软件,这一块就是4000多亿元,而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就能扩大一倍。

为什么物流商不愿意使用软件?用友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总经理王莉说,物流软件的开发成本过高,影响推广和运用。她强调,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因此,造成了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开发商来讲,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咨询服务,建立物流软件开发公共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当然,王莉不忘抓住时机展示E公共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当然,王莉不忘抓住时机展示E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