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城镇商贸物流平台模式
2014/4/11 16:45:34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龙江滨
3月16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新型城镇化四大任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向大中城市集聚,还是通过建设小城镇实现就近消化、实现农民的市民化?笔者认为,通过小城镇建设的可复制商贸物流平台化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农民向小城镇集中,打通农资、工业消费品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的通道,在小城镇构建商贸物流的大平台。
通过对陕西省宝鸡市开始试点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称之为“筑巢引凤”的小城镇商贸物流平台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大胆探索。其逻辑思维及模式主要为:
1.小城镇商业物流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依托城市资金进行农村小城镇商贸物流平台化设计和建设,在平台建设前期,依据农村实际,立足消费模式的模块化设计,即不是为地产获利建设模板,而是立足未来需求获利建立模板,盈利模式由建设销售获利让位于商贸物流平台整合运营持续获利。平台设计立足农村消费模式和就业模式的转型,立足民生的改善,关注点“由住向用”过渡,由“资产持有向就业和资产获益”过渡。特定准入制度下的销售模式和消费模式,保证了资金入场后的获利有保证,退出有序。在与相关扶持政策衔接方面,形成无缝对接和效用最大化。
2.整合品牌商贸物流资源,组团下乡
农村有市场,但与好企业、好产品、好商业模式几乎没有关联度,工业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都难以规模化,导致“最后一公里”现象和双向物流成本加大。这与小城镇的发展滞后不无关系。尽管每个镇乡的商贸物流服务综合体都不大,但整个相加规模就非常庞大,覆盖众多消费群体,而且由同一个企业主体管理,这样有品牌的城市商家进入农村市场就变得简单可操作了。消费素质是需要依靠准入制度培养的,而准入制度的支撑依靠的是商贸物流平台和分销渠道建设。农村需求是被创造而不是被发现的,建立消费模式后的消费是可持续的,无序消费的结果是经济倒退。只有依靠就业和消费使农业人口本土化向商贸物流服务业聚集,将来农业集约化才有生产要素基础,才可能完成。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收入多少的问题外还有除了农业外还能做什么的问题。如何做到返乡资金不停滞?如何解决镇乡投资、收益、消费问题?如何解决中国民众意识里的资产拥有心理而兼顾生活模式?必须依靠运营模式创新,需要可以网格化的、可以复制的坚实承接平台,消减因改革造成的阶层差异和贫富差异,走一条立足民生而不是资本的发展之路。
3.返乡农民工二次就业与生活品质提高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50岁以上返乡民工(全国)已达3600多万,这些人是第一代农民工,返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将是未来农村最主要的消费主体,但同样是最不稳定的因素。返乡农民工能否二次就业、能否让他们在农村保持相对适应的生活品质及城市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劳动力资源补给。民生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单纯依靠提供劳动力或农副产品的农业生存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如果不转为以民生水平不断有序提高、基于分享经济体概念的农村发展战略,未来的城镇化之路将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越走越慢。
4.形成生态分享经济的小城镇商贸物流平台
农村和城市的最直观也是最大的差别是生活服务质量的差别,如果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变得简单快捷频繁有序,城乡共享的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增多,这种差别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分享来自于自我消费模式建立和与外界商品、服务的有效互动。镇乡城镇化是市场和消费的二次拓展,城镇化不仅是基础建设,还应包括消费模式和再就业模式的创造。农业集约化和家庭农场的推进,也需要镇乡有可与之相匹配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劳动力供给。
5.消费模式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引入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手段的准入,是行政准入和核准制度的有效补充,平台准入制度,是行政管理和政策释放的关键。基于产品和服务、民生设施及商业运作的准入由运营企业完成,政府直接针对此企业进行监督、监管即可。就业和消费模式,是农村市场最迫切需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如果通过城市资本、劳动力回流、准入制度选择下的商品及服务企业的进入,消费和就业模式的建立就相对容易完成。可复制、模块化设计及标准化流程是使企业持续获利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消费及就业可持续的保证。建设网格化的商业模式和平台承接层,保证稳定的人口黏度,劳动力、消费、资金有效有序地释放,镇乡的建设才能真正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保持同步。
6.政府与市场的结合,进入退出机制的无缝对接
在消费模式未建立、监管不到位情况下经营者产生短期行为是正常的,这也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的原因所在。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管商业平台,由平台去监管服务及商品,才会形成良性竞争下的有效监管。资本利得的有效获取和释放节奏,资金的来源和转换,人力的流动和再培训,这些都需要市场模式建设来完成。行政监督转为政策支持下的市场监督,真正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综合开发期和进入运营状态,约需400~600天,可复制的镇乡发展模型就得以建立,生态分享经济发展之路得以开拓。利益的达成也在模式建设中逐渐释放,无缝对接。后期的网格化、平台模式内部的各经济体之间形成有效互补和和相互支撑,最终可以建立一个真正稳固良性循环的小城镇商贸物流平台运营模式。随着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集约农业会有强大的推进作用。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