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人才:缘何叫好不叫座?
2006/5/25 14:26:45 来源: 作者/编辑:1
来自物流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一方面是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经营人才的奇缺,企业经营者为此大伤脑筋;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物流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求职困难、人才过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的物流教育与培训难以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去甚远
随着科学技术在物流业应用中的不断扩大,如电脑的大量使用,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交换中对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依赖等,这一领域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符合跨国企业急需的高级物流人才。
在现代社会要想成为一个高级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技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因此参加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都会参加培训,其中选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人有20%,选供应链管理的人有16%,选金融的人占11%,选全球物流的人有10%,选战略管理和更换预测的人有7%,选精细物流的人有7%。
有关专家分析,由于从去年以来,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
物流专业教师奇缺
现代物流,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事情。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外物流企业在我国抢滩大陆市场,我国物流人才需求急剧扩大。据了解,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20万至30万人。现在活跃在第三方物流领域的一些年轻人,大多是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回国的。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在2002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在教育部备案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有9所院校,正在筹办物流专业的院校有20多所。但是目前更为紧张的是物流专业的教师资源奇缺。某高校在面向社会招聘物流教师时,700多名应聘者中竟然仅有一人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系现有本科学生431人,包括新高职、辅修、研究生等,事实上物流系要为将近1000名学生提供物流管理教育。但是仅有老师19名,除了本校学生,这19名教师还要承担对从各地到物流系来接受培训的从事物流教育教师的培训。缺乏专业教师,物流人才的培养自然难以保证质量。
实践操作能力差强人意
高级物流人才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体制一直存在问题,虽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物流企业中,越往基层,文化程度越低。
由于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教育周期较长,一般大专要三年,大学本科要四年,而培养一个研究生的时间则更长,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缺少实践环节,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职业培训方面,虽然各类物流培训为数可观,但这些培训往往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西北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等都设有物流专业和物流相关专业,教育层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
除去正规学历教育外,针对物流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还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位。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物流业不同于其他社会行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而实践经验尤为重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要有经验,要有现代技术。美国高级物流人才38至57岁的占总数的80%,其中48至52岁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8%,平均年龄在45岁。这组数据表明,对物流工作而言,经验非常重要,姜是老的辣。
对此,国内高校物流专业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物流需求,熟悉各个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的情况。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一开始就想有个高起点,不愿到基层去,结果适得其反,影响最终的发展。
人才需求本身存在“泡沫”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仅北京就缺20万。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