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病症
2006/8/14 19:26:10     来源:     作者/编辑: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国内的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大量国外物流企业(如UPS、DHL、TNT等)的蜂拥而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我国物流业内人士却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清楚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业绩及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处于亟待破“茧”而出的“尴尬”境地。

  病症一:老顽疾──思想观念僵化、滞后

  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行业之所以仍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在物流领域思想观念上的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经营者所接受的经济理论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认为生产过程是增值的,而流通过程则不创造任何价值。在规划、安排企业生产、建设项目,甚至签订合同时,把物流的过程都忽略不计。有时候最终发现由于物流方面的问题而吃了大亏赔了本,才领悟到物流不可轻视。同时,我国企业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总希望“小而全、大而全”,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门。每一家企业的物流部门都是“小的吃不饱,大的干不了,难的啃不动”,经济效益相当低。随着物流事业的发展,有些企业渐渐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物流事业的有利可图。但也有些企业矫枉过正,不集中精力搞活经济搞好自己的主营业务,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将物流也纳入自身的营业范围,没有换位思考。如果把抓物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可能企业效益会更好。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影响了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总效益的优化。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企业要向国外跨国企业学习,把自己擅长的业务做强做精,将不擅长的物流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处理。

  病症二:“僧多粥少”──凸显市场需求困境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企业形态上有着明显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典型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独立于物流供应方和需求方,能从事按照需求方的要求对物流过程组织和实施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流的束缚,而将精力集中于其核心业务。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在美国为57%,欧盟为35%,日本为80%,但在中国还不足20%。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大部分是港口、铁路部门中的货运代理部门,功能局限性很大。而从我国大多数工商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意义上所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则应有适应我国目前市场环境的企业组织和比较完备的相关功能。

  正如深圳市招商局物流集团董事长丁克义认为,虽然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近年来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促进企业物流的合理化,但由于对现代物流缺乏深刻认识及其他多种原因,大多数工商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和意愿还不强,从而使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病症三:内功不足还需修炼──服务领域拓展遭遇自身能力限制的“尴尬”

  按照国际惯例,第三方物流公司按物流范围和服务功能可以分为综合性物流公司(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具有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和功能性物流公司(如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流通加工公司、单一功能、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的企业;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行业的物流供应商。因此我国目前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属于功能性物流公司。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这些严重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之无法有足够的实力与跨国高水平综合性物流公司争夺国内和国际物流市场。

  病症四:爹妈太多听谁的?──多头管理制约资源有效整合

  物流业是一种跨部<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