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物流教育差异对比
2008/7/18 11:20:31     来源:     作者/编辑:1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巨大的人才缺口,使物流教育从2003年开始迅速升温。在这个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但由于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很多理论经验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因此对国内外物流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物流教育特点
    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物流专业发展迅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设置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的大学已有200多所。物流学科教学条件逐步改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培训与认证工作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二是物流体系仍然混乱。我国物流教育理论、体制等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物流专业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近几年才得到重视。物流教育普遍缺乏师资,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是从管理、经济等学科转过来,这造成了我国物流教育特色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匮乏的窘况。此外政府对物流教育的重视不足,也是造成我国物流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学科设置比较混乱的原因之一。
    与我国物流教育现状相比,发达国家则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并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的物流产业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内容涵盖综合的物流基础课程以及细化出来的物流地理。具体课程有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的规划管理、配送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国外物流课程专业设置均结合学校本身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之初就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问题。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与国外基本相似,但是具体课程设置仍比较混杂,并且不同高校在选择课程时存在偏颇。
    二是课程模式差距明显。我国在学科基础教育上侧重于对学生、意识形态、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而国外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我国物流专业课较缺乏的是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而国外普遍重视战略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
物流教育手段对比
    国外物流教育手段呈现成熟、多样的特点。国外的物流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对于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物流教育环境。
    国外教育机构在物流教学所采取的方式除了常规的教师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进行报告,并且定期组织研讨会,通常每周都有;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实际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和设施,真正的接触到物流过程。另外还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物流任务实现物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等。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国外高校教学所普遍采用的,他们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设有学分要求。目前我国国内这种教学形式还比较少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与之相比,我国物流教育手段则比较传统、单一。由于物流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很强,而国内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研究、体系方面很薄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新慢,教学中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案例分析与讨论,缺乏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沿用着传统的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班级授课制使教学效率提高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对于物流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无论是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物流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比较国外的物流教育,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我国物流教育实际,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我国物流教育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物流人才。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