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温州之争:向左走向右走
2008/8/5 9:07: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编辑:1
苏州与温州之争,并不是两千年前吴越之战的延续,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未可小视。
苏州输出官员和模式,此地出产的省长们将苏州经验带到中国各地;而温州更多地输出商人和资本,正在中国及全球不停步地征伐。
谁给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财富?谁为中国提供更好的选择?
议论声中,“贫困”的苏州在外界质疑下转型,而“落伍”的温州正在政府强力下转身。
它们又将走向何处?
他将终结温州模式?
这位雄心勃勃的市委书记,被怀疑试图颠覆成名数十年的温州模式。但在温州人看来,是王建满改变温州,还是温州改变王建满,还是一个悬念
本刊记者/何忠洲(发自浙江温州)
新落成的温州市行政中心与环绕大楼的宽阔的花园广场,在(相较于其他城市)更新缓慢的温州城,显得雄伟而豪华。
小狗经济,是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温州经济的一个形容。但现在王建满说,“最需培育的就是‘狼’与‘虎’。”
放眼自己的辖地,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更渴望看到的,是狼与虎的对决,这使得他在面对遍地“小狗”时,有遏制不住的变革冲动。
招商引资,是王建满主政萧山市时的成名绝招,现在被他带到了温州,它和发展重化工业、建深水港,一齐成为这位新任市委书记给温州开出的药方。
但这显然不是传统的温州,也不是外界印象中的温州。“他是否将成为温州模式的‘终结者’?”自王建满于2004年年底走马上任之始,就成为一个话题。
但在温州政界,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温州的市委书记,不管他是哪里来的,到最后都要被温州同化。”
因此,是王建满改变温州,还是温州改变王建满,抑或是在互动中都有改变,这在温州人看来,仍是个悬念。
新书记“引狼入室”
“我们招商,就是要‘引狼入室’。”
2005年新年临近,从萧山到温州两个月不到,在温州市委全体(扩大)会议上,王建满就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己的治温思路是招商引资。是年3月,温州市的“一号文件”正式把招商引资思路提上工作日程。
温州市招商中心副主任王晓东向记者介绍说,2005年确定的内资招商引资指标是16亿美元,实际完成22.6个亿。同年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
招商引资,这在民营经济的“根据地”温州,被视为“破天荒”。相关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实际利用外资加起来也不过10.84亿美元。而同省的嘉兴市仅去年一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就达10.22亿美元。
首先来自学界的质疑是,温州资本本来过剩,招商引资岂不多此一举?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告诉记者,温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来自温州市银监局2005年9月末的统计表明,温州全社会流动性资本规模达到3130亿元。“在温州以外还有超过这一数量的属于温州人的资本在流动。”洪振宁估算说。
而更多的质疑来自温州的本土企业。温州鞋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招商引资实际是要改变温州前一任市委书记李强对温州“国际轻工城”的定位,“恐怕走不太远”。
书记的新思路,据称也曾遭到温州市一些官员的质疑,不过温州市委曾专门下发了文件,严令:对有意挡道、阻碍“12345”工程实施的部门和个人,一定要追究责任。
对自己的思路,在杭州任职多年的王建满曾做过一个类比,“西湖很美,但依然要和钱塘江连通,这样西湖水就活了,才能持续她的美丽”。
2006年3月21日,王建满在《人民日报》撰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既发挥“铺天盖地”小企业的优势,也依托“顶天立地”大企业的强势,努力形成“星星”满天,“皓月”当空,“星星”围着“月亮”转,“月亮”带着“星星”亮的经济生态。
不过,偏好“狼虎”的王建满可能忽视了的一点是,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前主任马津龙向记者说,“钟朋荣所说的‘小狗’,那是指的‘小鬣狗’。”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一群小鬣狗,在通力合作下,可以与狮子一决高下。
但是,对这种“小狗经济”,王建满以三个字概括之:低、小、散。他在一个场合说,“温州产业向来低、小、散,依靠规模取胜,而温州又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城市,资源匮乏,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腾笼换鸟’的话,温州经济就没有出路。”
对这一定位,众说纷纭。
有人因此说王建满是“批判温州第一人”,他对温州企业的定位给了已经逐渐有些自高自大的温州人“当头棒喝”。
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位<。一位<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