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分解出实力
2004/4/19 10:48:45 来源: 作者/编辑:
通过流程分解,比亚迪的人手用极低的成本打败了松下、索尼和东芝等日系巨头的机器手。现在,王传福准备把他的电池模式在电动汽车领域克隆。
一直到3月份,仍然有香港的基金经理打电话给比亚迪股份的董事长王传福,希望他撤销入主秦川汽车的决定,但这显然已无济于事,毕竟那段最焦灼的日子已经挺过来了。
收购风波
2003年1月24日,也就是王传福以2.54亿港元收购生产福莱尔微型轿车的西安秦川汽车77%股权的计划宣布的第二天,比亚迪开市就迎来了基金经理的“洗仓”,股价从18港元急跌至14.45港元。
当时身处西安的王传福,上午连忙召开基金及分析员电话会议,下午又匆忙与传媒召开电话会议,解释此次收购的真实意图和实际意义,但是并没有阻挡股价的继续下跌。两天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近27亿港元。
尽管在比亚迪管理层的“解画”下,股价又辗反弹,但未能突破15港元的关口。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自2002年7月份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后,虽然股市一直接连阴雨,却较其发行价却有着40%的增长。
因为在大多数基金投资者眼里,魅力无限地跨行业并购就是不务正业,他们更喜欢听“主业领先”多过“多元化战略”。过去比亚迪得到基金们信任和追捧的原因,是其在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和强大的竞争能力,并保持了高增长性。
然而,36岁的王传福却把进军汽车业视作其拓展比亚迪版图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役。
比亚迪用这样的官方解释来表明收购的协同效用:“提供更佳的经营平台,加快电动汽车电池的开发和生产进程,同时把握汽车行业的庞大市场潜力”。看来,在二次充电电池之外,比亚迪决意要做的就是电动汽车。
在王传福看来,电动汽车的要害之处就在电池。而这恰好是比亚迪的优势所在。实际上未来3年仅依靠电池业,比亚迪保持较高的业绩增长将毫无问题,但问题在于如何保障10年后的增长。收购秦川汽车的行动就是为比亚迪5至10年后的盈利做准备。
王传福表示,真正要把电动车作为大众化的产品应该在三五年以后,但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过于“近视”,只能看到两三年内的事。
王传福一向坚定,这件事情则更不会例外。
2003年的8月11日,比亚迪和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定协议,正式宣布将在西安高新区投资建设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占地1500亩,全部建成后年产20万辆轿车。
王传福显然已雄心勃勃地杀进汽车领域。不过,有一件事,王始终难以抵制它的诱惑——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生产商,他已经把登上王座的时间表定在了2006年。
逼出来的电池王国
王传福的创业经历让记者想起了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
17年前,年轻的戴尔决意要在PC领域杀出一片天地时,PC已成鸡肋,除了名牌优势的维持外,PC厂商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若干年后,另辟蹊径的戴尔手持直销利器,将零部件成本的下降迅速应用到PC生产中,从而赶超了当时PC市场的霸主IBM、康柏。
而在1993年,王传福辞去公职,靠从表哥借来的250万资金创办比亚迪的时候,充电电池市场全部是日本人的天下,三洋、东芝、松下等日系电池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市场。王传福当然也不会拿“鸡蛋碰石头”,同样寻求了一条成本与品质的最佳结合点道路,王传福曾经说过,比亚迪绝不会为了1%的品质而加大100%成本,不过这样做的底线是比亚迪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好的东西。
1993年,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他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镍镉电池。
但面对动辄上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无奈之下,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而正是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却成了他在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杀手锏”。
比亚迪董事会秘书邓国瑞说:“那都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王传福把自建的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他利用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一大优势。这使比亚迪的产品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成本优势——比亚迪第一条生产线日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只花了一百多万人民币,而同期日系厂商的生产线,投资至少要几千万。这使比亚迪当年一进入这个产业,就以40%的价格差猛烈冲击着日产电池的价格体系。
现在比亚迪拥有1.6万员工的电池基地,一条日产10万<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