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浙江物流网
请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闻搜索:
浙江物流地图
物流杭州
物流绍兴
物流嘉兴
物流金华
物流温州
物流衢州
物流湖州
物流丽水
物流宁波
物流舟山
物流台州
资讯中心
政务服务
考证培训
零担大数据
物流园区
物流大通道
56地图
56易搜
2025年05月02日
资讯中心
NEWS
新闻资讯
主编推荐
今日浙江
行业快讯
热点观察
企业新闻
物流曝光台
物流展会
专家观点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资料基础
物流报告
操作实务
国际物流
物流访谈
物流前沿
物流学院
首页
>
资讯中心
>
物流学院
中石化:从集中采购到供应商管理
2018/12/21 14:53:06 来源:采购与供应链专栏 作者/编辑: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系列丛书”正在出版,人、财、物,产、供、销,企业管理的各大职能, 除了销售外,该系列都有专著涉及。这套丛书是由央企中的佼佼者编写,分享他们的最佳实践,
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央企、国企的最高管理水平。其中采购部分由中石化集团编著,书名为《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
2012年9月中旬,我回到国内,去拜访中石化,获赠一本《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带来放在酒店的床头。当时时差还没倒过来,半夜三点就醒了,顺手拿起来读。原想用来催眠,读着读着却放不下来。该书阐述了中石化一步步如何集中采购,从简单的采办到管理战略供应资源、从深陷采购交易事务的“小采购”到管理供应商的“大采购”,以及建立寻源、采购、付款三权分立的采购流程化管理。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不谋而合。所不同的是,我是从北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由结果看经过,解读北美企业从“小采购” 到“大采购”的发展历程;而中石化则是从本土大型央企出发,由经过到结果。
该书的核心是第一章,80多页,系统介绍中石化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第二章是16个典型案例,第三章是 57个采购管理制度汇编。如果放在初入行的时候读,有些内容可能感到空泛、枯燥;但是在采购和供应链领域浸淫十几年后,读起来就挺容易引起共鸣。特别是第一章,文笔非常简练,系统性很强,看得出这是一个两万多亿年营收的大公司十几年经历的浓缩,经验之谈,能经得住推敲。
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很多,这里摘取三点。第一,这是一部本土大型企业建立采购管理的发展史。从采购管理职能分散、决策权分散,到建立公司层面的集中采购职能,再到总部指导、分部执行的混合集采模式,反映了大型国企集中采购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谈的不光是集中采购,而且覆盖到资源的集中配置,从更深层次寻求规模效益。第二,这本书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走的是“大采购”的路子。第三,这本书的很多做法,例如寻源、采购、支付三权分立,跟北美的通行实践很一致。这也表明,对不同企业来说,基本面的问题都差不多,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是,不管这公司是什么所有制、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行业。
对于大型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这些都有点司空见惯。我们大学一毕业,就到跨国企业,起点是经过几十年发展、完善的管理平台。殊不知,很多我们看似常识的制度、流程、体系,在跨国企业也是经过多少年的摸索、吃了很多苦头后才建立起来的。而中石化,还有很多锐意进取的本土企业,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下,在短短的十来年,走完了欧美企业几十年走过的路,你不能不对他们表示尊敬。国内做采购的人很多,但能系统地总结出一套的没几个。中石化的物资管理老总蒋振盈,也是该书的作者,是这不多的几个人中的一个。蒋先生是实干家,看得出也系统地研究过采购管理,才能写出一本只有干过活、操过大盘的人才能写的书。
这本书的亮点是集中采购,即通过组织调整、整合需求、整合供给来提高规模效益。如同众多国企一样,中石化的采购原来很分散,“多头领导、机构林立、分散采购、层层设库、重复储备”,形象地描述他们的起点。分散到哪一步?在一个下属公司,4亿元的采购额,分散在6个职能处室和各分厂的5个设备采购,采购合同章就多达108枚。你能想象在这样分散的采购体制下,公司的议价能力、采购管理的能力该有多薄弱。分散采购伴随的是分散储备,“货到地头 死”,形象地表明了重复设库、备料下的惊人浪费。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没法整合,供应自然也没法整合,大企业的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都是粗放经营的体现。
自1995年以来,中石化经过三步走,把集中采购做了起来:其一是职能上的集中,即把采购职能汇总到采购部门,例如把生产、运营、设计等部门的采购职能都归口到物资采购部;其二是采购决策权的集中,例如以前设备、生产原材料、备件备料等分别由多个领导负责,现在集中到单一负责人;其三是公司层面的集中,即针对主要原材料,把多个分公司的采购集中到总公司层面,以取得议价优势,即传统意义上的集中采购。围绕集中采购,中石化做了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推行了一系列的好实践,这些都在该书的众多案例和管理规定中能看得到。在一个规模庞大、管理分散、组织复杂的大型央企,本位主义严重,要做这些变革真不容易。这需要多少组织协调,以及要求领导这些变革的人有很强的领导力。
但是,就如别的集中采购比较成功的公司,中石化也面临下面这几个问题:
第一,集采到一定程度后,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
第二,集采的潜力挖尽后,下一个降本增效的源泉是什么?
第三,供应链全球化,战略物资供应商整合后,如何有效管控供应链风险?
本文主要就第一个问题展开阐述,分析系统的供应商管理对维持集采效果的重要性。在后续文章中,我会分别谈到后两个问题。
01
∣
没有供应商管理,集中采购效益没法持久
在2006年的欧洲领袖论坛上,英国石油(BP)的一位副总裁介绍BP的供应商管理。她的大意是说,战略寻源选择了合适的供应商,使供应商绩效提高,但绩效随后会逐渐下降。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 也有类似的发现,并断言,没有后续的供应商管理,战略寻源75%的成果会在未来18个月消失殆尽。这里说的是战略寻源,其实对于集中采购也是同理,因为两者的目的、流程基本一致。
图1:战略寻源/集中采购以后怎么办?
图片来源:Operations Executive Board
打个比方,战略寻源/集中采购就如考大学,供应商辛辛苦苦“考上”时,给采购方的价值最大,就如刚考上大学的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处于一生知识最丰富的阶段之一;考上大学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成绩自然一日日下滑,就如图1中①所示忽视供应商管理的结果。怎么办?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继续考试”---两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这就是②所示的供应商绩效管理。如果说战略寻源、集中采购是生个聪明的孩子的话,那供应商管理就是后天教育,保证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生下来相对容易,难的是后天教育,因为很多公司没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
凡是个公司就有采购,但不一定有真正意义上的供应商管理。这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不然。如果你探究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知道为什么了:
(1)公司有没有清晰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从供应商分类、选择、签约到供应商绩效管理和集成
(2)公司有没有统一的、职责清晰的供应商管理组织?
(3)公司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KPI体系和信息系统?如果答案中有一个是没有的话,这公司的供应商管理就有硬伤缺陷。
02
∣
有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流程
就流程而言,不要混淆订单层面与供应商层面的流程。很多公司有的只是订单层面的流程,
但订单层面的流程替代不了供应商层面的流程,也解决不了供应商层面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有招投标法,要求国企达到一定金额的采购项目公开招投标。招投标流程挺完整(尽管并不一定合理),“一标一议”,力求每一标的价格都低、质量最好,解决了订单/项目层面的问题,但是几年后回头一看,发现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来了:采购开支非常分散,本来某个采购项有3个供应商就足够了,结果有N个供应商在供货。这意味着采购得去管理N个供应商,管理资源摊得太薄,哪个也管不好;采购额太分散,公司对哪个供应商来说都不是主要客户,一有大范围的短缺,哪个供应商也不把你当回事;年度降本很难谈:你就采购那么一点,还要我年复一年地降价?质量问题也是,引不起供应商足够的重视,摁下葫芦起了瓢。这些都成了供应商后续管理的灾难。
所以,订单层面的流程是“小优化”,往往没法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一书中清楚地指出“一标一议”、订单层面优化的不足,而且针对战略物资给出了解决方案: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但是,书中看不到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例如如何确定战略性物资、评估供应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持续管理供应商绩效,最后把供应商集成为公司的延伸。系统的管理流程不但适用于战略物资的供应商管理,而且适用于一般物资的供应商管理,尽管采购对象大不一样。
没有标准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一旦有了需求,供应商选择、谈判、签约就如扔骰子,怎么选、选什么,主要取决于经办人的个人能力,质量和结果很难预计。这样就难保选准最合适的供应商,导致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就成了生存挣扎,不但是供应商,而且是采购方。公司大了,问题就更大。看看国内的大型国企、央企,哪个没有几十个分公司或分部?动辄成千人的采购团队,遍布全国各地,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供应商管理之混乱,管理效果之不可预见,可见一斑。结果是虽说集中采购整合了供应商,获得了最好的价格、质量和交货条件,找到了最合适的供应商,但在后来的新产品、想项目中,更多的不是最合适的供应商又被导入公司,数量越来越多,采购额越来越分散,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样因为没有系统的绩效管理,本来是很好的供应商,管理不善,绩效下降,这也促使公司导入更多的供应商。这些都导致采购额分散,集中采购的效果消失。
图2:无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
中石化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一书中,关于供应商管理的规定有不少,告诉员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并没有告诉怎样做--那是流程的范畴,规定代替不了流程。本土企业是政策驱动,管理层的注意力放在“道”的层面做文章,制定了成套的规章制度;至于怎么做,那是细枝末节的“术”,入不了管理层的法眼,干活儿的人自己去琢磨吧。结果是政策、规定一套接一套,但就落不了地、生不了根:上面领导“三令五申”,下面还是我行我素,就是因为流程的欠缺。一位美国将军说地好,变革的核心是流程改变:如果你不改变做事的方式(即流程),你能指望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相比之下,北美企业更注重流程,它们规章制度不多,但流程非常详细,尤其是像跨及多个部门的产品开发、供应商管理流程等,都有成套的流程图、表单,一步步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而且清楚地界定每个职能/职位的任务。员工刚到公司,不熟悉业务,没关系,跟着流程做,质量基本可以保障。而对本土企业而言,很多知识、经验没有固化到流程里,员工的学习曲线就很长,只能靠时间来积累经验,业务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03
∣
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
讲完了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再说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国企,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这似乎难以理解:那采购部门算什么?其实在这些公司,采购不过在名义上是管理供应商的对口部门,供应商管理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承担,政出多门,采购并没有起到协调、领导相关部门一致对外的作用。所以,这些公司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自然就没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
举个例子。针对一个大型央企,有个供应商的销售分三个班子:与采购对接的是一个班子、与产品设计对接的是另一个班子、与生产运营对接的是第三个班子。为什么有三套班子?因为在供应商眼里,这客户不是一个,是三个,三者之间往往不通声气,得靠供应商沟通。这是在总部层面。该央企在全国有几十个分公司,各分公司的采购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对每一个分公司,供应商又得设立三套班子来配套。所以,名义上采购是管理供应商,实际上是几十个实体的采购、设计、运营部门在一起履行供应商管理职责。这么多的实体、部门,可以想象,在公司层面很难形成合力,公司的规模优势被肢解,在供应商的谈判中也容易被各个击破。集中采购项目只是表面的解决方案,实质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有些国企、央企,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助长腐败,对具体的供应商故意不设专人负责, 实行的是采购部“集体负责”。集体负责从来就谈不上是什么最佳实践,不然的话,“大锅饭”下为什么会有没粮吃、商品短缺呢?这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负责,其实是大家都不负责。结果是人人都在用供应商、人人都不管理供应商。不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公司去年在最大的供应商身上花了多少钱?保准能难倒一大片采购人,分公司的不用说,总公司的也是。连在供应商身上花了多少钱都不知道,还谈得上管理吗?有个公司,供应商管理是如此分散,以致有的供应商因严重的质量事故、廉政问题被有些分公司取消交易资格,别的分公司还在继续做生意,可以看出公司层面供应商管理有多薄弱。
在这些企业,供应商管理其实是基于例外的,比如出了质量事故,或者成本压力大了,上面的降本指标下来了等。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质量事故,不管多偶然,其中一定有必然的成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防微杜渐的话,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避免;降本也是,没有精细化管理,各种浪费、低效就伴随粗放经营而来,成本早已深深植根在供应链里,降本也只能是做利润转移、逼着供应商降价的零和游戏。当然,这并不是《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所提倡的,书中也提到到一些更好的应对方案,但要做精、做细、做到位,让采购对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04
∣
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绩效指标
我接触过挺多非生产性公司(本土企业中能列入全球500强的大多划入此类),说起供应商绩效,大家都说在统计。那你们怎样统计按时交货率?答案很少不是问卷调查,给各分公司、部门的当事人,让他们打分。再问你们有没有ERP,跟供应商的业务是否是订单驱动的,答案多是肯定的。那为什么不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呢?这时候你就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但结果都一样:我们没法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这里不想探究为什么不能;这里想说的是,按时交货率直截了当,你要么是按时,要么是不按时,如果连这样的指标都不能客观统计,这公司其实没有供应商管理的KPI体系;而有的只是一些人对供应商绩效的主观映象。既然你连按时交货率那样客观、直观的指标都没法客观统计,那几千几万人的公司,职能差别、地域不同、激励机制不同,你能准确量化、统计主观映象的可能有多大?你的供应商绩效KPI的可信度又有多少,指导供应商层面决策的价值又有多大?供应商自然知道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映象,所以他们的精力就花在让相关统计人满意上,而不是真正地改进他们的组织、系统、流程,把绩效真正做上去。这都是供应商管理的硬伤。
在《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一书中,供应商管理的绩效KPI有被提及,但跟本土企业管理在流程上不注重细节一样,KPI也是一笔带过,只是提到了一些指标,至于怎么统计、汇总等细节,在书中并没有阐述多少。换言之,还是有规定,没流程,注定供应商的绩效统计流于形式。
这KPI的后面也反映了信息系统问题。对于像中石化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信息系统的问题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没有信息系统,该信息化的没有信息化;另一方面是系统太多,总部和分公司大都有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是孤岛,材料编码、供应商编码不统一,信息集成就无从谈起。就这样,跟供应商有关的信息就支离破碎,隐藏在多个系统里。结果就是苦了一帮干活的,从经理到职员,大把的时间花在搜集、整理数据上。同一供应商,或者同一采购项,最后数张Excel表单合并到一起的时候,张三跟李四的数字如果能吻合,概率就如中彩票。没有信息,或者信息支离破碎,供应商层面的决策就注定难以优化。
结语
∣
有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回头对照上述三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流程、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KPI和信息系统,就谈不上系统的供应商管理,集中采购就注定成了一锤子的买卖,集中采购后的供应商绩效就难以保持。而解决方案也就很简单:
(1)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分类、评估、选择和绩效管理流程,确保在战略寻源阶段选定最合适的供应商,在后续管理上保持并提高绩效,最终把战略供应商集成到公司的流程、系统,成为公司的延伸,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新产品的导入速度;
(2)建立结构清晰、职责清楚的采购管理组织,以制定和推动公司层面的供应商战略,管理公司的战略供应资源;
(3)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绩效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科学管理和改进供应商绩效。图3简要地表述了有章可循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细表。
图3: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对中石化来说,虽然相比其他国企、央企有很好的采购管理基础,但在供应商管理的流程、组织和信息系统/绩效指标上,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
返回
相关阅读
“浙里出海”服务联盟成立 浙江与中东携手拓展合作
全国首个专线精混矿江海联盟在宁波成立
全球首艘、世界最大!2.4万箱级LNG双燃料动力集...
宁波港航“三重引擎”驱动世界一流大港跃迁
宁波奉化迎来首家集装箱航运企业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