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力保中转港地位
2004/1/17 9:25:04     来源:     作者/编辑:

   刚跨入2004年,去年“坏消息多过好消息”的新加坡港务集团率先捎来开年后的第一项喜讯。 
   港务集团日前宣布,面对马来西亚柔佛州丹绒柏勒巴斯港激烈竞争而备受压力的本地集装箱码头,去年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个标准箱,创下历史纪录,增长率也高达7.8%,比预期的6%高。 
   去年对港务集团来说,可算是“多事”的一年,除了面对丹绒柏勒巴斯港削价拉客,还碰上了沙斯疫情、伊拉克战争、恐怖事件等。面对这些艰巨的挑战和备受压力下,港务集团高层不得不采取大刀阔斧的做法裁减员工800名。所以说,能够在人手减少,又面对重重波折的情况取得出人意表的成绩,实是喜事一桩。 
   是喜事,就值得庆祝。不过,不少业内人士提醒,此时举杯欢庆是可以,但切忌被眼前的成绩冲昏了头而多喝了几杯。因为有人担心,单从集装箱吞吐量的数字看,恐怕还无法确保去年的盈利就可观。 
   港务集团去年做了破天荒的第一件事,是对长期客户给予收费优惠或折扣,现在大家关心的是,集装箱量增加了,增加幅度是否足以抵销因折扣价所少赚的部分? 
   还有,不少业者也相信,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上升,或许就是集团“薄利多销”下的成果,盈利是否会因为集装箱量大增而大升,恐怕要多等几个星期业绩公布后才能知晓了。 
   其实,“薄利多销”不见得是坏事,只要有足够的集装箱量,就足以抵销少赚的部分。据了解,港务集团与长期客户签定合约时,是根据船运公司每年能保证给集团带来多少货运量来制订收费,也就是说,以低收费来争取高货运量。如果所有的长期客户都能实现所保证的集装箱量指标,港务集团的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能确保稳健增长。 
   “薄利多销”是不是长期策略? 
    问题是,“薄利多销”是不是港务集团要采取的长期策略?如果新加坡海港要保住世界最大中转港的地位,收费一定要具有竞争力。港务集团面对的不仅是邻国海港的竞争,其他的区域海港也已对港务集团造成威胁。我们不能阻止别人进步,能够做到的是自己要比别人更进步,才能领先别人。港务集团要在服务素质、收费等方面继续保持竞争力,管理层采取的政策要更具灵活性、与时并进,才能比别人进步。 
    有业者认为,港务集团本地码头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之高写下历史纪录,得归功于今年春节来得早。今年的农历年来得比往年早,刚好是在2004年的1月里,所有的货运提早在去年底开始,所以推高了集团去年的吞吐量。一般预料,集团今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不会高过去年的7.8%,因为这种春节的带动,只属暂时性的,明年可不是“早来”的春节了。 
    港务集团面对的是长期的竞争,只有长期抗战,才能力保新加坡作为世界最繁忙中转港的地位。过去一年来,港务集团一直被人们喻为甚为负面的“前车可鉴”经验。建议港务集团,以今后成为人们口中的“学习榜样”来作为它的长期努力目标。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