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等级评估: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2007/1/25 8:33:42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1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的实施状况

    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能向市场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服务的质量、种类、时效、准确、成本达到了一流水平,得到市场的承认,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核心服务能力是由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和效率或者内部要素的集成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针对本企业的市场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这由本企业生产要素的不同分布来体现。而这些生产要素的作用效率则由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或者由一定的企业运行机制和体制来决定,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生产要素的分析,企业界得到了作为正在迅速成长中的现代物流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具有基本性、普遍性、必须性,虽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处,但总体已经形成共识,这个共识由2005年3月24日发布,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与说明。国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是在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实际,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业务种类、经营规模、资产状况和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大量专家和众多大中型物流企业参与了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因而标准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科学性、操作性、前瞻性。

    我国现在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主体行为的竞争性、公平性、法制性、信用性、自主性将日益加强。同时与其配套的保障制度、法规、规则也日益进步、完备。因此,《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的出现,也是顺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而推出的,有其必然性。因此,物流企业家们应该清楚认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的意义,把握该标准将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学习、研究、运用这个标准,使这个标准成为物流企业家做强做好物流企业的指南和法宝。通过积极申请企业通过等级评定,练好内功,调整投入,形成核心服务能力,在企业竞争中不断壮大、健康发展。

    该标准发布以来,已有132户企业通过了综合评定,获得了A级资质,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的杰出努力,已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领军方阵,其中5A级企业22户,4A级企业36户,3A级企业54户,2A级企业20户,值得注意的是5A级的企业比2A级的多,这说明了龙头企业的企业家们紧扣住产业发展的脉搏,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企业评级工作相当重视。对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要通过等级评定困难很多,但广大中小型企业能善于学习,奋力拼搏,把握机遇,认真领会掌握评级工作的文件、标准、程序、方法,以推动自身核心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可以达到既通过了等级评定,又在本质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效果。

    国家物流企业综合评估标准特点

    通过分析国家物流企业综合评估标准,我们可以找到该评估体系的指标分类特点,合理制定开展评估工作的思路:

    第一类指标是数量递增型指标,如经营状况、资产、设备设施等三大指标,此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历史的积累而形成的现有规模,因此申报企业应合理评估自己的实力,选择合适的等级,不要片面追求高等级。

    第二类指标是管理质量认证型指标。主要内容是本企业管理水平得到国际认可的中介评估机构认证,既然物流企业综合评估是国家标准,当然就要与国际接轨,不仅要有国际大企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有国际认可的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的必须。

    第三类指标是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这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服务能力的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系统的另一个突出功能是对传统的业务集成创新的作用,企业应集中技术力量,以市场需求为起点,认真研究信息化方案,以信息这个纽带把用户、市场、企业及各岗位和相关服务商联结起来。集成系统,既可提高效率、方便用户,也可创造出新的业务和利润源。信息化应用程度也是适应电子商务日益发展,把企业真正融入社会的需要。

    在指标体系中要注意必备指标项目和参考指标项目的区别,对必备项目要重视倾斜、加大投入,参考项目则主要以规范、完善补充资料为重点。要注意对物流评估项目的定义,使得投入申评工作的要素有合理的分布,体现轻重有别的策略。

    我们要正确理解“综合服务型”、“仓储型”和“运输型”企业的划分,“仓储型”并不等于就是仓储企业,“运输型”也并不等于就是运输企业,国家综合评估标准,强调的就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的特点<的特点<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