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企业发展的前提
2007/6/26 10:19:08     来源:法律与生活     作者/编辑:1
编者按: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样做,既有利于当前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陆续创建了一批高标准的职业学校,建设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重点专业,扩大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了多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温州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长远大计,又是当务之急。因为随着温州市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不大,职业学校的布局、组织体系、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同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

  职业教育服务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职业教育是两者的结合。职业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民生服务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困难职工再就业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简单劳动力收入低等问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2001年开始,温州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在91%以上。职业教育的就业率高于普通大学,有的刚毕业的职校学生月薪就达到3000元左右,比有些大学生工资还要高。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就业形式多样,就业岗位相对比较充足,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3%左右。多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温州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时刻与温州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及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紧密结合,同行业、企业互动。不久前,在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院(校)长联席会议上,20多家名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领导提出与温州市合作的想法,他们无不是奔着温州的特色优势产业而来,温州的泵阀、汽车零部件、服装、低压电器等特色优势产业就是高校、科研单位服务的市场。

  温州市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面向市场、企业和社会,瞄准全市以及当地的重点产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拓宽专业适应性,科学、超前设置适用专业,重视技术工人尤其是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创意设计、物流管理、旅游服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温州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条件。本着“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学校联合共建、企业与学校共建或者一个区域内建立综合性的公共实训基地等形式,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划到2010年,建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0个。

  同时,该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加强合作,共同搞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一些好的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同时还积极鼓励一些大中型企业来兴办实训基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训的过程中,推进企业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让企业把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留下来。一个考虑长远发展的企业会把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优质劳动力,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前提。温州机电技师学院与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新机电器等100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温州市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该市现有的102所职校,是温州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全面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实现普教与职业教育的平等待遇,在建设用地、师资、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普教学校一视同仁。2007年5月,为解决温州机电技师学院办学场地限制,市领导就其迁扩建用地规划作了重要批示,以满足温州机电技师学院5000人办学规模的要求,同时该校扩建后每年可以为社会输送2000余名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