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畔滨海新城正在崛起
2006/3/9 9:47:15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作者/编辑:
总投资2980万美元的秦山港务码头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的黄沙坞围垦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规划1.2万亩的海盐港区围涂工程也即将拉开帷幕……“十一五”,海盐人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蓝色国土”。“发挥滨海地区‘桥港河、山海湖’联动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推进滨海地区开发,构建滨海城市。”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海盐县锁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实现海河联运 

    海盐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海盐港区围涂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陈峰谈起海盐的港区建设和海河联运时一脸的兴奋:“海盐县境内陆地海岸线有53.5公里,是浙北海岸线最长的县(市)。同时水路交通发达,可与整个江南水运网联成一片。有这么好的优势资源支撑,发展海河联运前景光明。”正因为如此,海盐县明确提出要加快滨海开发,构建滨海城市。陈峰解释说,海盐港区作为嘉兴港的三大港区之一,是上海国际海运中心和宁波——舟山港的配套港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盐县沿海码头的建成可以使杭嘉湖,特别是嘉兴和浙北地区的货物从工厂至海运港口的集疏运距离大大缩短,使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海盐县正加紧编制海盐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海河联运规划。陈峰说,按照工程进度,秦山港务码头和林龙港口码头将于年内完工投入使用。北仑港务股份有限公司、杭钢等一大批投资商都对在海盐投资搞海河联运充满信心。 

    发展临港产业 

    漫步在海盐的黄金海岸线时记者看到,从海盐经济开发区杭州湾大桥新区向西,海盐港区围涂工程、跨海大桥预制码头、白塔山旅游码头、秦山港务码头、林龙港口码头,一直到南北湖风景区,一条临港产业带已布局成形。 

    海盐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祥生介绍说,海盐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绍嘉高速跨海大桥和杭浦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加快海盐县域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规划,似巨龙卧波的临海产业带空间新布局已初步形成:以大桥新区为核心的滨海制造业基地为“龙头”,以县城武原镇为核心商贸服务生活区和秦山核电为核心的能源工业区为“龙身”,以南北湖风景区为核心的休闲生态区为“龙尾”,这条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即将开工的绍嘉高速跨海大桥之间的滨海“双桥经济带”,正成为海盐新一轮发展的亮点。 

    一龙腾飞龙头是关键。为顺应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崛起,打造杭州湾北岸桥头堡,海盐县围绕“退出老区、开发新区、镇区结合、权责一致”的总体思路,将开发区的开发建设重点转移至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杭州湾跨海大桥新区。海盐县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芳说,他们将进一步提升大桥新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使之成为滨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型的投资项目,已纷纷落户大桥新区。 

    构筑滨海新城 

    如何充分利用海盐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发展?海盐县提出了依托城市水系和滨海生态空间,实施“东移西拓、南控北近”的空间发展导向,构筑“一城两区”滨海城市结构的发展战略。“作为主城区发展的武原镇,我们合理规划和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娱乐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区,努力集聚第三产业,不断增强该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武原镇党委书记姜金良介绍。目前,总规划面积5.16平方公里的武原镇工业功能区,已有24家企业选址定位,其中7家企业将于年内建成投产。同时一家五星级宾馆已在前期筹备中,一座汽车商贸城正在建设中。 

    记者看到,南北湖风景区加紧综合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商住和观光农业为主的滨海新景区;港区依托岸线、滩涂资源,发挥海河联运优势,合理布局港区泊位,发展临港产业;大桥新区也在积极打造滨海产业基地。城市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都为早日构建滨海新城这一目标而不断完善着。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