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中国物流业的“入侵”,如同他们干的专业一样——快速!2005年底中国物流业实际放开,2006年,荷兰TNT收购华宇物流,UPS则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市场80%的业务归于国外巨头门下。这一年,物流业人士都“有话要说”、“摧毁”这样的字眼每每被专家提起。如果按“中国人自己的事还是要中国人自己来办”的话,究竟该怎么办?目前似乎还是一头雾水。 ——编者的话
日前,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据了解,目前美国FedEx、美国UPS、德国DHL以及荷兰TNT四大外资快递巨头已占领了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物流业的准入进行规范,防止外资企业对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摧毁我国本土中小物流企业。而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物流企业税收试点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据分析,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先进物流企业相比,有些地方还差强人意,主要表现有:物流企业“小、少、弱、散”的现状中国物流市场发展仍未趋成熟,目前全国注册的物流公司虽然有多达七十万家,但当中只有低于1%是真正的综合物流企业,其余的大部分是单纯的货运代理、运输或仓储经营者。由传统的国有运输企业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它们受传统经营意识和管理体制的影响,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率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而新兴物流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在规划以及经营管理上都缺少经验。据有关资料显示,近8年来,全国新建的物流园地约70%是闲置的。
巨头连续出手引国家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国际物流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物流理念、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在我国物流市场布局。在2006年,国内物流界有三件“震惊”的事情:一是荷兰跨国物流商TNT以“购买式”兼并华宇物流企业;二是FedEx以4亿美元收购了和大田合资的快递公司;三是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这被业内认为是外商独资化举动的一个开始。“随着中国对加入WTO物流市场开放承诺的兑现,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更多地会选择控股或独资经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著名的物流研究专家王德荣教授如是说。“目前是一个产业整合的时代。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大多是通过资源整合。我国的物流企业除不断整合自身现有资源,还应加快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支出和最有效的方式,扩展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巩固和扩大在物流市场中的占有率。”王德荣说。
在上述并购案例中,外资物流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对国内网络较为完善的民营物流企业进行了多次并购,进一步增强了竞争优势。这一方面促进了物流业的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威胁”的警惕。
2006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完成了一份题为《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课题报告。该报告提示政府部门重视物流业部分领域出现的外资垄断现象,提出了制订规制法案、建立物流产业基金、召开跨国物流企业座谈会等政策建议。目前在物流业的三个领域中,外资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这三个领域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以及进入中国的国外制造企业、餐饮企业带来的物流业务,如汽车物流、特种钢材物流等。
该报告指出,政府有必要进行物流业的进入规制,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垄断某些领域,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防止外资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中小物流企业。据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对此表示了密切关注,但没有发表明确意见。记者获悉,联席会议正在研究如何规范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事项。
外资觊觎由来已久
2005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外资物流公司即可在华设立独资分公司,中国物流业将敞开大门,直面世界物流业的挑战和竞争。当年,美国联合包裹、荷兰天地快运(TNT)、德国敦豪等物流业的国际快递公司受政策限制,都是通过与国内物流行业的合作联姻方式而进入中国,吸引他们的是中国所拥有的被世界认为潜能最大的物流市场。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972亿元,并将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
2005年2月3日,荷兰天地快运(TNT)在上海宣布,将在中国物流市场推荷兰天地快运(TNT)在上海宣布,将在中国物流市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