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物流企业何时享受“物流融资”
2006/9/5 13:37:15     来源:     作者/编辑:
    近年来,物流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也从概念变成了现实。但遗憾的是中小物流企业作为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却未能如期享受这一“高级”服务,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各种体制制约。

  一、物流金融的发展

  前不久,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北京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双方在物流金融领域的全面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此外,双方还在框架协议项下签订了《商品融资专项合作协议》,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

  而在厦门,厦门交行与中远物流、福建三宝钢铁也在近期签订了一份三方业务合作协议。据了解,此次银行、物流、企业三方合作的模式是:三宝钢铁将钢材存放在中远物流的仓库,后者监管这些钢材,并向交行出具“质押仓单”,交行凭着这些仓单向三宝公司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用于企业采购原材料。与以往的银企合作不同,银行引入了物流公司作为“中间商”。据厦门交行副行长黄炳龙介绍,银行将根据企业入库货物的总值,核定一个贷款额度,而物流公司所要负责的,就是通过仓库管理软件,监控这些货物的总量——货物有进有出,型号也在发生变化,但只要总值不变就可以。这样,银行控制了风险,物流公司得到了业务,企业贷到了款,三方皆大欢喜。

  二、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的无奈

  虽然“物流金融”业务为广大物流企业融资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还有众多中小物流企业无法通过这一途径取得银行的贷款支持。据了解,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审贷相当严格,获得批准者一般都是各项业务素质比较优良的企业。如银行在审贷时,一般要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几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以控制好信贷风险。这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拒之门外。

  在我国,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小物流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是非常不平衡的。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中小物流企业无疑属于“弱势群体”。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创业资金几乎完全依靠自筹。

  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之路,一般要经过创建、发展、稳定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迎来再发展、再稳定等多个循环。小企业在创建期对资金的需求量最大也最迫切,而这一阶段恰恰是小企业前景难料、金融风险最大之时。许多商业银行为确保资金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自然不愿扶持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物流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直接融资难、风险投资难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瓶颈的真实写照。

  三、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无奈之由

  当然,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一日之寒,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着自己特殊的原因,首先就是体制问题。

  从所有制上讲,银行是国有性质,钱贷给国有企业不过是“从这个兜掏到那个兜”,这种“自己人”意识使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在融资上常常是一路绿灯。而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银行向它们发放贷款时总感觉是“把钱从自己兜里放到了别人兜里”,所以轻易不愿担风险将钱贷出。

  从金融体制来讲,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都是针对大企业而定,十分不利于中小企业,使它们在银行贷款这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中很难操作。

  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控成本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大成因。大企业贷款动辄上千万元或是上亿元,而中小企业贷款数额相对较小,花费同样的成本,银行自然愿意贷款给大企业。除成本因素之外,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监控难度大等问题也使各家银行望而却步。

  尽管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使“物流金融”业务在执行时还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并且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它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但随着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迟早也会享受到这一服务。但这种时间的等待和等待中的成本是一大问题。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