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发展须重视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2007/11/19 15:08:26 来源: 作者/编辑:1
一、标准化人才与物流业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被称为标准化工作者,其工作范围涉及所有工作领域从标准制定到实施以及监督检查的全过程。
标准化的核心是“最佳”,我们知道一项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目的,但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其中必有一种方法是最佳的,标准化工作者就是要去寻找这一“最佳”,加以优化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以提高这一范围的效率与效益并获得最佳秩序。
物流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我们知道现代物流系统由采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几个子系统组成,这几个子系统内部各自都存在着大量重复性、相似性、相关性的工作,需要简化、统一、协调、选优,以实现系统的结构优化、有序发展。同时各子系统之间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以实现物流各系统的相互支持、高效协作,从而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所以说物流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标准化人才。从总体上看,物流领域的标准化人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
技术型标准化人才主要指技术装备、科研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者。技术装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制(修)定技术领域的标准,实施技术标准,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装备管理与运用的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程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管理型标准化人才是指为管理机构更好地行使其管理职能,运用标准化原理,对在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具有重复性特征的管理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形成规范,用以指导人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活动的一类人员,其业务范围包括管理业务的程序和方法,管理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管理工作的考核等。
操作型标准化人才是指工作在一线的物流技术操作人员,按标准的分类,操作型标准化人员是执行工作标准的一类,严格来讲,也属于管理型,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数量大,工作性质大部分是操作型,工作量在标准化工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将其单独列为一类。
二、标准化人才培养面临的外部环境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标准化工作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物流业发展也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挑战,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标准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新技术的渗透使标准制修订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高科技时代,新的发明以及新成果不断涌现,标准及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及装备之间已发展到一个齐头并进的程度。标准是技术转化的桥梁,在向产品转化过程中,标准则为样本或样品转化为产品规定合理的程序要求。标准周期的缩短要求标准化工作者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是标准化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二)标准化工作涵盖的范围愈来愈宽
标准化工作涉及从技术领域到管理领域的众多方面,标准化不只单纯强调或围绕性能进行,而是从经济技术科学管理的合理化与质量保证等各方面进行,从有助于人和物的安全、环境保护及质量改善等诸多方面进行。具体地说,标准化工作除了涉及技术管理以外,还有产品质量监督与认证、质量管理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以及相关的标准化效果评价工作与文献资料的标准化工作。所有这些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标准化工作者要有渊博的知识,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或标准化的行家,掌握整个国际技术的动向;其次对标准化人才结构与层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各种层次的标准化人才在不同的领域中要协调发展。
(三)信息技术使标准化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发生改变
信息时代的标准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标准化,它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方法,要按照信息化社会和信息技术的特点重新构筑。未来许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虚拟化和柔性化,使标准在制定、审查、颁布、监督等所有方面都发生相应改变。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柔性制造技术的应用,以及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C(计算机辅助管理)、CAQC(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MRNI(制造资源计划)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将使标准化工作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今后的标准化工程师,应该是站在信息技术前沿最优秀的专家,能突破以往狭窄的专业分工,通晓信息技术的诸多方面,并且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才能胜任标准化工作。
(四)全球竞争使标准化工作面临新的环境
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扩大出口和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产品标准的国际化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标准化法》总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