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天平悄然南倾
2004/3/3 9:02:33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编辑:
       2004年2月,浙江省舟山港扩容一倍的规划获有关部门批准,至此,舟山港陆、海域开放面积从原来的360平方公里增加到720平方公里。
      在此之前,2003年6月8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奠基。当众多媒体热炒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民营资本占据半壁江山这两大特性时,却忽视事件可能带来的更为重大的变化。
     湾与圈的变化
     在浙江,与上海心理上最近的是宁波人,但宁波距上海的道路却不是最近的。
     两地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容。上海有1/3的市民根脉源于宁波,声名显赫的“宁波商帮”从上海发韧至今已散布于世界各地即是证明。苦于一湾相隔,交通甚是不便,宁波到上海绕杭州要折腾4个多小时,让两地的“阿拉”叫苦不迭。
      正在紧张施工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总投资118亿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后,从宁波到上海的车程将缩短到只需2个多小时。大桥飞跨两岸,杭州湾变成了“杭州圈”。由湾变圈,将对杭州湾业已形成的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极有可能使得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就此南移。
      谈起宁波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上海宁波经促会人士分析,第一次应为改革开放初期,宁波的许多乡镇企业利用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冲破计划经济束缚,获得了技术、资金和市场。宁波第二次接轨上海高潮,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在大多数宁波人眼中,上海地位之重要日甚一日,纳入上海经济圈,自觉接受“辐射”已是宁波的必然选择。
      当宁波人筹巨资开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时候,又一次显示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努力。杭州湾新区坐落于跨海大桥南岸,其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成以制造加工业基地、物流业基地、现代旅游业基地、科教孵化基地和都市农业基地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园区,将成为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谁是杭州湾的经济领袖
     “大桥经济”能否成为宁波新一轮发展的“引擎”,就看杭州湾新区这个平台能否借助跨海大桥把上海及海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引进、留住,在上海乃至东亚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浪潮中抢占先机。
       对于“宁波欲借建造跨海大桥超越杭州成为浙江全省经济中心”一说,宁波人非常低调。当萧山和余杭变为杭州的两个区后,宁波在经济总量上难以在短期内赶上杭州。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杭州每年举办“西湖博览会”,宁波则举办“消费品博览会”。杭州极力打造杭派女装,宁波男装则在全国独树一帜。
        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宁波和杭州被看作浙江的两大龙头城市,实力其实是半斤对八两。杭州经济总量比宁波多,但宁波人均水平比杭州高。
        而浙江省日前决定将宁波、舟山两港进行资源整合,联合打造世界级特大型港口,无疑对宁波又是一个重大利好。
        探求宁波活力
        在中国社科院推出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比较报告》中,宁波的结构与制度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名、第3名,面对这样的排名,很多人既羡慕又搞不懂缘由。
        宁波的发展既不同于“温州模式”的全体民营战略,也不限于新“苏南模式”的两头在外之道,更不同于青岛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独强的态势。宁波从1992年起比较彻底地进行了企业股份制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8.9%。
        经过毫不手软的“摘红帽”改革,宁波适时地引入股份制、公司制,使得宁波有效避免了企业滑入小作坊小而散的境地,现代企业制度的及时建立,为宁波企业打下了制度基础。同时,宁波通过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使得“混合制经济”方兴未艾。
       除了传统强势的轻工业,宁波近几年依托港口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8大产业基地。临港重化大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宁波精心打造的“三套马车”。
     天平南倾
     浙江和江苏,目前是长三角一体两翼经济格局中的两翼。二者经济实力在仲伯之间。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有6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前10名。但浙江总共有27个百强县,超过江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