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保税区:区港联动谋转型
2004/7/27 9:01:58     来源:宁波新闻     作者/编辑:
    去年底,在青岛举行的“中国保税区管理与发展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首次向外界透露,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方向,“目前推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改革试点时机已经成熟”。
    今年4月,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率先实施了“区港联动”,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目前正在酝酿的第二批试点中,则包括宁波、青岛、大连、深圳、天津、厦门、张家港等候选城市。对于宁波保税区来说,能否进入试点,意味着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一次重大机遇
    宁波保税区成立于1992年。至去年底,全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4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40多家,投资总额29.7亿美元。去年全区实现GDP40.1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12.3亿美元,财政收入10.1亿元。
    “从主要经济指标上来看,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宁波保税区发展形势良好。”宁波保税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和国内其他保税区一样,宁波保税区在功能拓展上还有不小的空间。一份来自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调研报告说,目前宁波保税区的主要功能是出口加工、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与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体类似,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两大新兴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保税区对外商的最大吸引力来自于其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关税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逐步解除,保税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在日益褪色。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国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下调,出口补贴下降,这项政策调整使保税区的优势不再明显。“现在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中央正在谋划对保税区进行转型变革。”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现有15个保税区将走上不同的两条路,一部分是转型为出口加工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部分将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过渡。
    锁定“区港联动”
    自由贸易区是无贸易限制的关税豁免区,是目前世界经济自由区中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宁波保税区能否为浙江省贡献一个自由贸易区,取决于其与宁波港区的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也就是说,让自己出现在全国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的名单上。
    “宁波是国内最早探索区港联动的城市之一。”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负责人说,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成立了“港区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关总署的指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对区港联动进行了研究和规划。
    第二年,宁波保税区和宁波北仑港区联动方案开始实施,经过几年努力,EDI电子通关系统和港区直通道都已建立,宁波保税区基本上实现了“一线放开、二线规范、区内便捷”的管理模式,为新一轮区港联动积累了经验。
    去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作出了关于港区联动试点和“引导保税区向扩大仓储、物流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区港联动予以高度重视。相关调研、规划和前期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而来自宁波保税区的消息称,市政府已将具备综合国际物流服务功能的宁波海港口岸通关中心设在保税区。今年10月投入运作后,整个宁波口岸的物流运营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鉴于宁波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良好的物流发展依托、良好的区域发展基础和扎实的区港联动工作基础,今年6月,国家区港联动试点联合调研组在甬期间,市政府有关领导表示,“宁波有条件、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够精心组织做好区港联动试点各项工作,确保建成一流的保税物流园区。”
    近看“保税物流园区”
    严格来说,这里现在还不能叫“宁波保税区物流园区”,在宁波成为国家区港联动试点之前,这里只是宁波港集装箱码头后方一块不起眼的滩涂。根据宁波市物流发展规划,这一地块位于宁波主物流园区范围内,是宁波国际货运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的核心区。
    一旦宁波列入试点,这个规划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将迅速变脸,按海关总署要求建设隔离围网、卡口、巡逻通道、监管场地等设施,并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作为宁波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支点,这里将围绕货物境内外快速流动、区港运营一体化和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三个重点,构建起保税区、港口、物流园区、航运联动发展的新框架。
    保税区管委会有关人士介绍,作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叠加区,保税物流园区将定位于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中心、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最终实现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届时,诸如加工贸易非最终产品的出口核销引起的“香港一日游”等问题将全部迎刃而解。对浙江出口产<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