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城市在“一天”中发生着这样的财富递增:产生本地生产总值6.7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7亿元,财政收入1.28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3.65万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这座城市就是充满工商灵气的千年古城——宁波。
唐宋的丝绸、陶瓷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的“红帮裁缝”做出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这里活跃着中国极富质量的民营经济。雅戈尔衬衫、杉杉西服、波导手机、帅康厨具、维科家纺、三星奥克斯等名牌丰富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幸福感。目前,这座城市已成功培育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和35个中国名牌产品。
在新一轮经济的奔跑中,以水为魂、依河衍生、以港而兴的宁波,其重量级的临港产业已满引弯弓。杭州湾跨海大桥从宁波越过波涛滚滚的大海,探向繁华的上海,这一气势磅礴的延伸,将使宁波成为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更认为,大桥对浙江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意义重大。
经济大布局跨越时空
杭州湾跨海大桥启动的“桥”牌效应拉开了引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国际化,提高竞争力”,成为宁波市领导在许多场合使用的“高频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横空出世,对打造沪杭甬经济的“金三角”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姚江-三江口-甬江为代表的黄金水系贯通了宁波的地脉,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唐宋时期的港口、清末五口通商的甬江口到今天的国际化大港,水推动宁波从陆地走向江河、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而桥,则是宁波人开放的经络、开拓的臂膀。正在架设的一道壮丽长虹——杭州湾跨海大桥堪为绝色经典。该大桥预计2008年竣工,一端通向上海,另一端连着宁波,总投资118亿元,全长36公里,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长的跨海大桥。据交通流量调查推测,2009年通过大桥的车流量达5.2万辆,2015年达8万辆,2027年达9.6万辆。专家认为,它的综合经济意义不可限量。
谈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经济分量,宁波市领导认为,杭州湾大桥的重要性,并不限于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而在于它确立了宁波未来的走向。宁波将告别交通末端,进入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时代。
杭州湾大桥对周边产业带动及经济腹地的扩展也非常精彩。按照经济地理学的“门槛”理论,大桥跨越了杭州湾这个“大门槛”,便形成了宁波-上海-杭州之间“两小时交通圈”。路通产业兴,势必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崛起。宁波市政府为此闻“风”而动,开始系统整合现有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形成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
沿海:临港工业产业带。沿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湾:工业产业带。三大产业带预计2007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大桥工程仍在建设,杭州湾两岸的慈溪市、余姚市、嘉兴的海盐县已涌动“大桥经济”。
临港工业放大经济乘数效应
港口始终承传着宁波经济命脉。公元738年,宁波港就正式开埠,唐朝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宁波港位于长江出海口“T”字型航线交汇点,宁波老港区、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等构成它庞大的躯身。
世界将灼灼的目光停留在宁波港的身上。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为纪念世界集装箱航运50周年,于2006年3月23日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第一届港航界颁奖典礼,表彰为世界集装箱运输做出贡献的港口码头、船运货代、物流企业等。宁波港集团以历年来在集装箱港口经营的杰出表现,经业内专家审定,成功入围“世界五佳港口”。
宁波港有力拉动了临港工业的发展,目前宁波已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现在,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供给着一大批电厂,使浙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说到宁波的临港工业就不能不提到北仑。北仑境内设有北仑一个行政区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域。因港而生,因港而兴,20年的“港城联动效应”,北仑犹如明珠脱贝,精彩纷呈。北仑的变化浓缩在一组数字里,用20年时间北仑港壮大为世界级大港。用20年时间北仑弹丸之地上,崛起了4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域。如此密集,开发程度如此之高,堪称国内之最。
大力推进港桥海联动,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实施“六大联动”战略的重要举措。“临港大工业”,就是与港口大吞大吐相关、建设于港口附近区域的工业。翻开宁波经济开发区临港项目分布图,北仑电厂、亚洲浆纸、三亚洲浆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