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宜家的柔道功略
2004/3/15 9:52:31 来源:经理人资讯网 作者/编辑:
|
如果按照宜家的文化区分,杜福延属于“蓝色系”经理人。
“Dog。”假如你想让杜福延对宜家(IKEA)做一个形象比喻,身为宜家中国总经理的杜福延(Lan Duffy)会如此形容。在杜福延看来,这种动物代表的是友好、忠诚,值得信任以及平和,这一切和宜家的公司精神不谋而合。
性格柔和的宜家在中国的表现却是“凶猛”,一方面,宜家日益成为和星巴克、哈根达斯齐名的强势符号性品牌;另一方面,宜家(中国)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中国以18%的份额成为宜家全球第一采购国。
很难想象,在宜家(中国)的数千种商品中,销量最多的却是一款名为HATTEN的边桌,2003年,它在中国的销量过万,这是宜家全球100多家店全年销量的总和。杜福延希望这款产品的销量今年能突破10万。
“因为我们又降价了。” 杜福延向《财经时报》透露了宜家(中国)的战略举措,“如果去年是准备阶段,今年是扩张阶段。”
宜家2004:降价、扩张
2003年,杜福延最满意的是宜家(中国)的两大变化:降价以及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阶层走进宜家。
现在,醒目的“新低价格”在宜家随处可见。自2002年9月开始执掌宜家(中国),杜福延的决策重心就放在降价策略上。2002年,500余种宜家产品价格降低20%;2003年9月,宜家(中国)又调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价格,平均降价10%。
杜福延打降价牌的底气有几方面的原因,按杜福延自己的话说,宜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宜家有能力降低产品价格;此外,宜家的销售量增加了,对供应商而言,生产1000个和生产1万个,成本是不一样的,由于卖得多了,采购的成本也降低了。
为了打好降价牌,杜福延在宜家所擅长的供应链管理上也下足了功夫,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采购、分销,再到零售商店,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体系。除了坚持只销售宜家自己的产品系列外,宜家(中国)在本土化方面也力求突破。
现在,宜家已在上海、哈尔滨、厦门、蛇口等地建立了5个采购中心,产品的本土采购量占到70%,而且还在增加。宜家还在中国积极发展供应商,现已有362个,这些供应商必须执行宜家对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标准(IWAY)。
“宜家扩张开始了。”杜福延更愿意把2004年之前划为准备阶段,而现在,宜家的扩张战略刚刚拉开序幕。“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宜家(中国)能有10家标准店;2005年开始每年能开2到3家店。”
对生性稳健的宜家而言,如何在扩张与稳健之间保持一个平衡?
杜福延的态度是,宜家不会扩张得太快,要稳健一些。为了保持稳健,除了降价策略,杜福延的另一工作重心放在了组织架构调整及人员培训方面。
在宜家办公区门口的一幅红色的中国地图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被画上了星状标记。杜福延说:“今年,要保证我们能得到土地,用于建新的宜家商场。”
宜家“柔道”的三大功略
同宜家商场的气派相比,宜家(中国)位于北京的办公室简直不值一提,门口甚至都没有一个可做标识的名牌。但在宜家工作了17年的杜福延看来,这就是宜家。
宜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到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堪普拉德的出生地——位于瑞典的斯马兰,瑞典文的原意就是“小地方”,一个土地贫瘠、生活贫困的地方,但那里的居民却以勤勉著称,善于使极为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斯马兰精神构成了独特的宜家“柔道”:
第一,战略“柔道”,基于顾客需求进行战略定位。在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看来,宜家战略定位的成功就在于,满足一个特定的顾客群的全部或大部分需求。
宜家瞄准的客户是那些年轻的消费者,他们崇尚格调又不愿付高价。即使在中国,宜家家居并不完全依赖于第三方制造商,而是自行设计低成本、便于安装、标准尺寸的组合家具。
第二,柔性推销之道。与众不同的是,宜家的营销模式是一种体验式营销。在销售终端上,宜家极为重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验营销”,采用“Soft Sell(软销)”的方式。宜家规定其门店人员不允许直接向顾客推销,而是任由顾客自行去体验做决定。
在杜福延看来,宜家和一些竞争对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宜家所制造的独特体验,它包括独特的产品系列、独特的展示方法、独特的购物环境。“很多顾客不一定在商场买东西,但是他们就愿意来这里逛一逛,经常会看到顾客在店里睡觉”。
第三,柔性的人力资源策略。比如,宜家轻易不会处罚员工。杜福延甚至把自己的目标之一定为,让宜家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雇主。
“以身作则”是宜家的管理原则,杜福延认为,宜家的经理要比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经理有责任照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