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国际化障碍及对策
2007/3/27 12:43:00     来源:中国水运杂志     作者/编辑: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政策逐步放宽,原来相对保守和封闭的国家逐渐走向开放,国际市场环境迅速变化,加之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都为各国企业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充当领头羊的各跨国公司,基于整合其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效率最大化的目的,纷纷制定并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整合全球生产体系、实行全球财务管理、培养全球经理人员、发动全球企业并购、建立全球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直接结果就是对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物流产业国际化的特征 

    1.物流观念国际化 
  
    物流观念由国家观念向全球物流观念转变。国家观念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扭曲了市场信号和企业行为,使长期处于保护下的企业竞争能力孱弱,一旦制度和市场环境走向开放,便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而全球物流是一种无国界观念,在物流决策上不考虑国别的政治含义,仅从全球角度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进行物流决策。 
    2.物流需求社会化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物流主体由于生产、交换、消费等需要,而产生对物资流动各个过程及相应信息流动的处理需要。这里的物流需求是指社会化的物流需求,即物流主体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运作。 
    3.物流竞争国际化 
    各国物流市场的逐渐开放使各国物流企业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物流企业必须以全球视角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物流供应链的整合,发展其核心竞争能力,或者掀起强强合并的浪潮,或者结成战略联盟,以保证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物流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分析供求两方的侃价实力、潜在的进入者、可能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的强势、弱势,充分估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整合优质物流资源,发展核心竞争能力,制定出可行的国际化竞争战略。 
    4.物流技术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在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不仅包括专用运输工具、自动装卸设备、立体化仓库、卫星跟踪系统、条形码和射频识别、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还包括JIT、MRP、DRP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物流技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 
    5.物流管理体制集中化 
    物流管理体制应包括铁道、公路等交通部门和商业、流通等物资部门的管理体制。目前物流管理体制的国际化趋势是实行大交通的管理体制,为了对物流业实行统一管理,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对本国的物流机构进行了改革。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 

    1.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21世纪的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十五”计划纲要》也把物流列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信息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和对外贸易服务等物流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目标和措施,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物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 
    物流相关产业主管部门如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中国邮政、商务部等主管部门的改革初见成效,物流经营的大环境日渐宽松; 
    各级政府鼓励和扶持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我过大型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取得一定的发展。 
    2.我国物流产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 
    虽然我国物流业近年来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观念、竞争能力、技术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封闭、保守。 
    物流社会化发展缓慢。 
    缺乏竞争力。 
    基础设施、装备及技术条件落后。 
    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物流产业国际化的对策 

    1.开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物流业已经全面开放的今天,政府已经不可能对本土企业实行特殊的保护</script>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