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业企业的第三方物流
2003/12/2 12:23:08     来源:     作者/编辑: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复杂数学模型的各种求解方法的发展,为计划和控制供应链流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拓了全新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顾客订单、交货计划、需求预测或市场趋势都可以被分解成必要的活动,立刻送到供应链各节点当中,由上向下一级级驱动,并通过相关系统生成生产计划和采购程序,以保证按时完成订单。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对于汽车整车生产厂而言,其生产计划主要根据销售公司的销售数据和相关预测而制定。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整车厂需要及时有效地将生产计划加以分解,形成各零部件厂商的相关交货计划(Delivery Schedule),并将其传递给供应商,以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数量的零部件。从物流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JIT(Just In Time)管理,整车厂往往要求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在整车厂附近或整车厂厂区内建有相关的中转仓库,并维持相关的安全库存,或是采用轮询的方法,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定期向零部件厂商要货。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目前很多整车厂都充分利用Internet平台,将要货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推”向零部件供应商。如上海通用的E-planning 平台和上海大众的Web-EDI 平台,都是供应链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数据交换平台。
    由此可见,现代规模化生产的制造型企业吸取先进管理思想,采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改变了传统企业的推动式生产方式。通过市场导向的拉动式生产方式,企业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消灭库存,减少企业盲目生产的风险。同时也可以看到,供应链流程的优化,不是靠一家企业独立完成的,局部的优化不能获得预期的产业价值提升。而是在从原材料到客户手中的整个供应链环节上做到整体最优,才能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成本的下降,或者说获得最大的价值链效果。这个目的,需要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提供商、销售商等环节的企业共同合作。因此,企业供应链改造,必须是建立在专业的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
2  工业企业物流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重商流、轻物流的不正常现象,物流管理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中明显缺乏竞争力。据统计,在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帐面反映约为40%,全社会物流支出约占GDP的20%。在商品的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几乎为90%。2000年我国库存商品沉淀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8.9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与之相比,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物流水平及物流行业的受重视程度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
    分析来看,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多方面问题,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现代物流理解认识的偏差,没有从战略高度去认识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竞争策略。这种认识的偏差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为:①对企业物流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简单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观念上;②在公司经营战略的规划制定上,也往往没有考虑到物流部门的利益,物流部门在企业中的总体地位低下;③对物流计划和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重视程度不够;④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间停留于简单的买卖交易关系,数量众多,但相互间信誉很差等。
 (2)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的物流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有:①运输费用,②配送费用,③仓储费用,④装卸费用,⑤货物保险费用,⑥退货回收与废物处理成本,⑦从事物流作业与管理的人工成本(工资、奖金、津贴)等;隐性成本主要有:①存货资金成本,如利息、机会成本损失、跌价损失、变质、灭失等, a、订单处理成本,如洽谈、单据票据、传真电话费等,b、信息系统成本,如信息购置费用、维护成本、信息处理成本,c、缺货成本等。
   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观念模糊,物流成本核算不清,普遍重视对显性成本的控制,而忽视了物流中的隐性成本,片面追求低的仓储和运输费用,导致了隐性成本增加,并使企业的物流总成本上升。
(3)物流管理的体制结构不合理
   在企业中,原材料库存管理、制造用材料库存管理、成品库存管理、产品分拨运输与客户配送管理、各种物流资源的计划与控制管理以及物料、成品的检验管理等企业物流管理作业环节分属生产、采购、销售、设计、<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