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家电连锁业的“马拉松”,48岁的陈晓不知道能不能跑到最后,但37岁的黄光裕却一直在做跑到最后的准备,并购永乐就是他为这场长跑加的一个动力泵
国美得手。虽然一波三折,但国美将如愿并购永乐。7月23日,永乐家电首次明确承认并购事项:永乐和国美已联合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公告发布申请,只要在联交所获批,将即刻发布公告。有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初步确定国美将以一比二点多的比例双方换股,并支付一定现金的收购模式完成对永乐的并购。
“细节仍在商议,”但结果已经注定,国内家电连锁业迄今最大的并购案呼之欲出。它吸引了舆论的关注,更牵动着其它家电连锁商和众多家电制造企业的神经。
国美“抢婚”?
国美图谋永乐的消息出现在公众眼前只有一周时间,其间却经历了许多戏剧性变故。上周一国美单方面宣布对永乐启动“要约收购”,让永乐有些措手不及。具体收购方案是国美集团将以每股换取3股永乐股份的方式收购永乐,这一要约收购的突袭被陈晓称为“很气人的事。”“人家要欺负我们了,而我们自己要争气。”而收购方国美则放话称:“合作是必然的,早晚会收购成功”。
“国美的行为有点抢婚的味道。”资深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达他的感受。
与大中有着并购协议的永乐对国美的诱惑不言而喻。永乐的店面80%都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在上海占有60%的市场份额。大中120个店面中有73家在北京,毫不夸张地说,永乐和大中分别占据了中国最具商业潜能和消费能力的上海、北京市场的最大份额。
今年3月黄光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国美和永乐在上海市场的差距在30%以上,但是“我们必须做到上海第一”。并购永乐将帮助国美扭转在华东市场的相对弱势地位,并再次加强其北京本部的力量。也许正是这一合并愿景让国美志在必得。
近两年来一直攻城略地的永乐此次沦为被收购者让资深业内人士也感叹不已,刘步尘对记者说,今年4月永乐刚刚与大中达成并购协议,近两年来还收购了多个中小家电零售商,并大举进军华北市场,“从这些迹象来看,永乐本不应该那么急于自卖。”
而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公布的永乐2005年年报显示,永乐店面的销售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竞争加剧和网点增加的摊薄效应,永乐分店每平方米销售额下降了2.8%,其毛利率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只有6.9%。而在上市之初,永乐与摩根士丹利签订的“对赌协议”则规定,如果两年后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向外资股东转让的股份最多将达到9394.76万股,这无疑成为永乐最难以承受的压力。另外,华北市场的惨败、与大中的并购被资本市场唱衰,都成为永乐此次扮演被收购者角色的巨大推力。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看来,并购中的起伏跌宕只是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条件一旦达成,并购也将变得波澜不惊。
苏宁态度耐人寻味
除了国美和永乐两个主角外,家电连锁业“老二”苏宁在这次并购大戏中的表现也颇有意思。
在得知国美敲定收购永乐之后,苏宁总裁孙为民慨叹:双寡头的时代来得太快了。而就在两天之前,孙为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气定神闲地表示,国美并购永乐对苏宁是一个利好消息。因国美收购永乐后不排除关店的可能,这样苏宁的机会更大了,“一加一小于二,以前有两个竞争对手,现在只有一个。”
类似的轻松表态也曾出现在今年4月永乐大中的合并事件中。当时孙为民将大中和永乐比喻为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加起来并不等于一个大人”,他说,企业之间如果只是规模上的合并,形成“连而不锁”的状况,并不能形成强大的进攻平台。
然而国美远非大中能比,如果说孙为民对永乐与大中的整合心存疑虑的话,那么他这种怀疑用在国美身上也许并不合适。
“强势品牌对弱势品牌的整合比弱势品牌对强势品牌的整合容易得多。”刘步尘认为,“消化不是大问题,都是国内家电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差不多,文化背景相差无几。国美和永乐,不是永乐和大中,更不是TCL和汤姆逊。”
目前,苏宁电器全国门店共计300余家,年销售额300亿元;而国美、永乐、大中合并后,其联合体门店将突破800家,年销售额高达900亿元,特别是在占据中国家电零售市场1/5份额的北京上销售额高达900亿元,特别是在占据中国家电零售市场1/5份额的北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