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箭齐发改变中国物流劣势
2006/6/20 8:39:00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编辑:1
中国国民经济在“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建设时期高速发展,要求物流体系迅速与现代化相适应。国家为高速发展物流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八五”计划中明确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作为重点;“九五”时期,开展物流研究、提高物流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成为共识,物流系统建设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十五”期间,中国确定的物流发展总目标是逐步提高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在生产、流通领域中的比重;“ 
 
     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粗放的中国物流 近年来,中国现代物流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还不理想。国际上通常把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04年仍为21.3%。而发达国家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物流发展的水平不高、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体制障碍突出。当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如对运输的管理,是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协调;又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顽症。这种体制弊病与现代物流应有的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难以整合,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而从体制上解决条块分割的问题,创造统一的物流市场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二是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物流需求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相当多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工业企业中31%和5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9%;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7%和55%,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27%为第三方,11%由供货方承担,62%由公司自理。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从物流供给方面看,中国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企业服务内容多数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根据调查,工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时,只选择一家物流公司的比例仅为5%,选择两家以上物流公司的占95%,其中选择4至10家物流公司的占53%,说明大多数物流公司还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许多公司业务能力还各有侧重,只能提供某项服务,因此企业必须多选几家物流公司才能做好物流业务。三箭齐发 改变现状 改变中国物流的劣势,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为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政府为物流的发展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统一规划。转变职能,多用市场的办法,通过法律法规引导物流发展。要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出台。加快引入竞争机制,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制约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当前的“物流热”中,特别应发挥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强调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立足于存量资源的整合,大力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严格防止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形成新的地区、部门分割的格局,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努力培养第三方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物流<是物流<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