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百五十年前,当时的最新信息技术——电报直接催生了美国的现代铁路运输业:电报使得若干条线路之间的实时沟通成为现实,很多单个的铁路专线公司整合发展为铁路运输网络公司。
今天的信息技术,能为中国运输业做些什么呢?
中国的运输行业,每天跑动着500万辆货运车,其中99%以上的业务活动通过电话来调度和监控,通过现金交易来实现完全手工的结算。99%以上的运输活动只有在成千上万个没有电脑的调度室里,亲耳去听声音洪亮的调度,才能知道自己关心的货物究竟在何处,99%的运费结算过程只有到了成千上万个业务点,亲手翻动抽屉里的账本和纸条才能知道每一笔运输费用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不确定性最高、费用最高的基础物流环节没有办法共享跟踪监控信息,没有办法共享结算信息。这个巨大的黑洞只有信息进,没有信息出。
这个信息黑洞不解决,什么供应链协作,什么资源优化,什么智能调度,都是纸上谈兵,这个信息黑洞不解决,运输作为一个基础服务无法成为可跟踪、可监控的工业化产品,运输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产品。
运输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必须跨越这个起点。
跨越这个起点,最值得借鉴的方式就是制造业及商业信息化的模式。也就是软件购销的方式,就像进销存软件的普及一样,大企业购买可以客户化的ERP以及实施服务,小企业购买金算盘、管家婆……随着软件公司把软件做得越来越便宜,普及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然而,这条用类似ERP实施的方式在运输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道路却难以行通,关键的问题有两个:其一,软件购销的方式需要客户承担软件、硬件、维护等各种投资,加在一起,最少数十万元的门槛,对于90%以上的运输企业,这不可能;其二,单独一个企业的内部电子化账本对于制造业很有价值,因为控制了库存信息,就控制了核心经营过程。而对于运输企业来说,则完全不同,仅仅为停在车场中的车辆建立电子化账本即便不是毫无用处,也根本没有能够控制企业的核心经营,因为运输产品本身是流动的过程,信息必须在运输服务链中流动才有价值。
解决不了具有强大生存能力又实际上控制大量运输资源的大批小型运输企业的问题,解决不了相互独立的司机、运输公司、物流公司、货主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在强大的ERP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公路货运为例。在今天相对分散的市场,面对任何一票完整的运输服务,实际上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车源问题、跟踪问题、结算问题。
对于车源问题,各地都涌现出一些非常成功的信息服务商,他们提供了一个以短信为核心媒介的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向司机传达专线货运公司的车源要求;另一方面向货运公司传达特定的车辆动态信息。这些信息服务商很大程度上为回程车辆配载提供了一个非常廉价而有效的沟通平台。
有趣的是,各地政府都曾经在主要的场站投资了大屏幕以及相关的软件,花费百万千万元,但是无一成功。成功的都是从BP机讯息开始的民营企业。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