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档低价绸缎陷恶性竞争 浙江绸缎出口存隐忧
2005/7/26 9:09:38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编辑:
浙江绸缎出口量大增,但是低档低价竞销的隐忧开始显现,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下艰难生存的浙江绸缎出现新的困境。而更大的担忧在于出口有受阻之忧,昨天省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向每日商报指出,出口绸缎质量存在的诸多品质问题已使与一些国家的贸易纠纷开始出现。

  据介绍,绸缎是浙江省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绸缎总量35%,占浙江省出口总额20%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印度、意大利、美国、韩国等地。今年上半年,经浙江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绸缎7362批、5743.04万米、13919.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4.97%、21.52%、37.67%。

  与这些出口数据相比,隐忧显现,后患无穷。据相关部门统计,我省出口的绸缎90%出口量的是真丝绸的初级产品——白坯绸,技术简单、附加值极低。出口以轻薄的双绉、乔其纱及人丝、人丝交织的品种居多,附加值高的印花、染色、色织品种偏少,产品价值只有国外先进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另外出口绸缎的品种过于老化,创新品种少,几十年不变的双绉、素绉缎、乔其纱、斜纹绸仍是出口的主要品种,这已严重制约了浙江绸缎的品牌效应。

  而众所周知的是,绸缎为纺织品中的高贵产品,有“纤维皇后”美誉,但近年来出口单价一直偏低,2001年平均价2.45美元/米,2002年1.62美元/米,2003年2.08美元/米,2004年平均单价2.13美元/米,始终在低价中徘徊,处于低价竞销,微利中艰难生存。

  有业内人士说,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销往印度等国的绸缎总体质量偏低,等级一般为二等品和三等品,由于规格与设计不符,绸面疵点极易暴露。有的出口企业为增加绸缎的单位重量采用增加湿度的办法,使绸缎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产生霉变,遭遇投诉。绸缎中的传统产品14366桑波段在国际市场上已有知名度,由于价格较低,生产企业只能偷工减料,改变原有规格生产,使产品的风格和质量与原14366桑波段有明显区别。

  然而,在一些企业取得了短期利益的同时,无疑损害了长远的规划。5月18日,印度商工部对我国出口的绸缎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而最近印度丝绸行业协会向印度政府提出申请,对最近从中国进口的一批重达2.28吨的质量差、湿度高的劣质丝绸要求政府调查,这无疑对我省出口绸缎质量敲响了警钟。

  省检验检疫局有关同志担忧,2005年是纺织品出口的多事之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设限、特保调查等不和谐音此起彼伏,贸易摩擦不断,我省绸缎企业还仅靠量大利微劣质的策略很难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立足,也难避低价倾销之嫌,最终使出口受阻。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