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忧患催生校园考"证"热 谁是考"证"的赢家?
2007/7/4 13:42:26     来源:     作者/编辑:1
近年,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内,刮起一股考"证"热潮。记者调研发现,大学生热衷于考"证",既有就业压力带来的无奈,也有盲目跟风求得心理平衡的自慰,高校学生对考"证"应有理性思考。 

    考"证"一族涌动校园 

    今年19岁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经济系学生苏伟,两年前入校时,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已有几分吃力。没想到,学校还有考"证"要求,他先是考了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级证,接着自加压力,拿到了商务策划师证,还考了驾照,目前正准备考办公软件运用的相关证书。 

    "这两年我也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苏伟说,"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其余就是没完没了的培训、考试,整天像是在高考。" 

    记者了解到,目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证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公共技能型证书,如英语等级考试;专业性证书,如物流师;实用操作型证书,如驾驶证等。 

    在绝大多数的大学里,公共技能型证书是学校对学生的"规定动作",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完成。今年正在长沙某师范大学商学院读大二的学生小车,目前正按步就班地考普通话二乙、计算机一级证书。他透露,接下来,就得考英语等级证了。 

    在一些职业院校,还有个硬性规定:学生毕业时都要求有"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有技术,还要靠证书支撑,才比较容易找工作。"广州市无线电中等专业学校小李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告诉记者,找工作时,一些同学甚至拿出来六七个职业资格证书,摆出来像打扑克一样,希望以此来争取更多的机会。 

    有调查表明,在大部分中职院校中几乎"全民考证",有时,由于不同部门或协会组织考评的证书五花八门,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考的是什么证,有什么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技能鉴定所所长周友秀透露,以前学校对学生考证没有要求,现在要求学生必须拿与自己专业或专业相近的证才能毕业。目前学校1.7万名学生,除毕业证外,百分之百手上都有一个职业资格证,一个学生手上有两三个证的现象普遍,多的达五六个。 

    随着近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高校不惜将学生"全证武装",连实用操作型证书也在"鼓励"之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南某科技大学明确规定,学生考了驾照的,可加0.5个学分。 

    "本领恐慌"催生高校考"证"热 

    考证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以此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同时也通过考试这样的一种方式督促自己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顾专业、不顾证书是否有用,盲目报考,既暴露出大学生心理不健全的主观原因,也折射出时下"证"出多门的客观事实。 

    从主观层面上分析,首先,"本领恐慌"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一证在手,走遍神州"的幻觉。近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他们在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增加就业"砝码"的情况下,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考证的原始动力还是在于方便求职,毕竟多拿一个证,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多一条生活出路。"湖南理工学院学生王资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热衷于考"证"学生的看法。 

    其次,从众心理让一些大学生赶起了持证的时髦。浙江工业大学小王接受当地媒体记者调查时说,刚进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大学志愿是父母替他填的,进大学后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等到大三下半学期开始,他才焦急起来。这时候,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在忙着考证,一向会读书的他,感觉找到了救命稻草,立刻也加入了考"证"一族。 

    再次,自卑心理让一部分大学生形成"证件依赖症",这在一些职业院校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07年人才发展报告》指出,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社会上的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记者了解到,由于这个原因,一些职业学院的学生自觉低人一等,往往想通过获得证书取得社会的认可。 

    从客观层面上分析,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对于大学生考"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湖南的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记者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采访时发现,周边不到两公里的地段,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竟达10余家。学院职业技能中心主任谢谊晖告诉记者,这类培训机构<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