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条轨道,千亿元投资,纵横278公里。地铁将在杭州圈定一个独特的经济生态圈。
地铁将犹如杭州躯干上的主动脉,把流离于地表、密如毛细血管的经济个体融入大都市发展的共同方向。
地铁是空间与时间的博弈。城市空间因地铁而扩大,城市距离却在地铁的呼啸声中缩短。人流、物流在时空变幻中,实现着人才的汇集和财富的快速流动。
地铁还是一列沿着既定方向奔驰的城市列车,让拥它入怀的城市变得更为灵动,辐射作用更为广阔。
地铁经济营造的诸多特性,主宰着杭州未来城市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小到大型购物场所外迁城郊、老百姓乐住“卫星城”,大到副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合纵连横。
蜿蜒278公里的地铁,每一公里都折射出诱人的含金量。
趋势一
副城与主城无缝连接
地铁一号线将连通杭州主城与下沙、临平、江南三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副城。它犹如一条主动脉,向三座未来的“卫星城”,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与潜力,让原本停留于概念之中的“副城”,衍生出自我经济运行的生态圈,凸显“副城”的功能。
在杭州下沙、临平、江南三个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中,正在启动建设的下沙新城,将是地铁经济给杭州副城预言的一个缩影。
聚焦:地铁对接“移民”新城
下沙注定是一座带有准“移民”色彩的新城。今天,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世界500强企业有25家之多,外资企业达400多家。外籍管理人员、外省外市众多人才的汇聚,让下沙具备了新城潜在的国际化特征。
然而,下沙新城唯一缺乏的就是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标志。未来五年里,呼啸而来的地铁,使下沙新城原本缺失的“现代化”特质,一瞬间变成水到渠成。
地铁将给下沙新城带来人才、物流的集聚效应。规划中的下沙新城将是容纳60万人口的杭州三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目前,地面公交线路达20多条的交通运输能力,无法承受未来的人口流动。地铁连通之后,原来巨大的人流、物流给予下沙新城的压力,将变成新兴副城的活力与潜力。
下沙面临的地铁连通后的挑战,将是如何留住集聚的人气。眼下,预计投资6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在下沙启动,在地铁连通前,下沙将建成一座花园式生态型的城市副中心。据介绍,下沙将在沿江景观、休闲产业、房地产业等方面营造极具国际化的准“移民”城。
看好地铁必定会延伸至杭州副城,澳大利亚福雷德投资发展公司捷足先登,在下沙投资4.5亿元建设大型文化广场,主要包括会展中心、文化休闲广场、现代化酒店、购物中心、科研中心楼等。主体建筑融合中西文化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该项目预计将在2007年投入使用。此外,一批大型的商贸服务项目如华元十六街区、西子邻里商贸,都已在地铁到来之前开工建设。
“地铁一号线连通后,下沙与杭州主城真正实现无缝连接,将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信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盛成皿说。
聚焦:地铁呼应后工业时代
若干年后,地铁一号线二期工程将连通下沙。在人流、物流不断集聚下,以“城”中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基础的准“移民”城,在地铁建设启动的那一刻,就已奠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基础。
国外经验表明,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几乎与地铁的建设同步。德国鲁尔工业区是这样,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将与国际知名工业区的发展脚步合拍,产业结构将借助地铁连通的辐射效应,向着高效、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通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轻装前进,快速扩张。
目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通信产业,已在工业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产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高新科技产业与电子通信产业的出口量,已占到全区出口量的一半。出于未来地铁对下沙经济强力推进的预言,东芝笔记本电脑、松下空调马达等知名企业,将亚洲生产线整体搬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地铁作为快速交通,也将加速引进更多的先进资本、新技术和发展理念。地铁除了带来时效,还将带来观念与国际的快速接轨。一套用以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正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而每一笔引入的资本、每一个引进的项目,都将接受环境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