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第一速度
2004/7/16 9:03:07 来源: 作者/编辑:
经过彻底的业务流程改造,实现了海尔速度:产品开发第一速度,销售第一速度,纠错不过夜第一速度,而速度的目标是零库存、零距离、零资本。
以远见著称的海尔,为大幅度超越竞争对手,更好地发挥企业竞争优势,选择了自我改造之旅,至今已历5年。海尔的业务流程改造始于1998年9月8日张瑞敏在集团中层会议上的讲话,流程再造的要求是彻底打破原有直线式职能管理的流程架构。按照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路和新的战略规划,要求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一手抓着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用户的需求,一手抓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商网络,最终实现企业“三个零”目标。
通过流程改造,企业实施了全面的扁平化管理,减少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层级,信息的交流变得畅通和透明。这些变化紧紧地抓住了客户购买的欲望,也慢慢改变了海尔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
订单驱动响应链
按照订单生产,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根本。海尔认为,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的生产,其结果只能是生产库存,库存积压,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为解决没有市场的库存,其结果只能是降价,最终耗费掉企业宝贵的资源。不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其结果对企业而言风险之大不言而喻。所以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速度的竞争,即获取订单并满足订单需求的速度竞争。
现在的海尔,经销商下完要货订单后,海尔的工作人员就将信息从商流工贸公司的信息系统终端输进海尔信息系统,完成对订单的上传。订单信息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电脑终端上同时响应,并在物流推进本部的电脑终端上立即转化为生产订单。海尔物流立体仓库的中央控制中心随即将产品分解成配件需求,自动统计并排查配件库存,将海尔国际物流中心配件立体仓库已有和待采购的配件分类进行操作。
对库存紧缺的配件,系统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并显示在采购JIT工作人员的电脑终端上,根据采购订单实施网上JIT采购。这个信息同时将出现在原材料分供方的电脑终端上,分供方依托海尔的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确认供货需求信息,并按要求配送到海尔物流立体仓库。立体仓库关于配件备齐的信息随即转化为生产申请,得到获准之后,信息即刻在海尔国际物流中心,即海尔物流中心的配件立体仓库的电脑终端上显现出来,通过JIT原材料配送操作,分别将配件送到预定的生产线工位上,柔性化的生产线在运转中根据系统指令实现生产自动切换,即可生产出满足客户订单需求的产品。
产成品一下生产线,随即转运进入海尔国际物流中心成品立体仓库,全国主干线JIT成品分拨配送系统,在平均2天时间内将产品发运到42个遍布全国的海尔物流配送中心,各地配送中心再将经销商需求的产品配送到客户指定地点。这些配送操作在物流中心城市8小时到位,区域配送24小时到位。
上述过程中响应的是经销商的需求,这与终端客户需求响应的过程基本类似。终端客户的需求响应时间在10小时左右基本可以完成。以前在没有信息系统的时候,客户订单从传递到供应商响应则需要10天以上时间,等待排产计划直到客户收到货时间则会更长,而且准确性低、效率差。现在通过ERP系统,从客户下订单到供应商对配件的响应完全可以在1天内准确完成。
经销商可以在海尔定期举行的产品订购会上,根据销售区域的客户喜好,在海尔产品的标准模块中组装搭配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满足经销商描述的需求,来定制客户想要的产品。经销商的个性化定制成了同类产品中的销售亮点,而终端客户可以通过海尔的商务网站等多种途径参与自己需求产品的设计,因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密切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在其中也实现了销售和竞争优势。
信息系统消灭库存
通过BBP系统交易平台,海尔每个月平均接到8000多个销售订单,这些订单的品种达9000多个,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26万余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海尔物流自整合以来,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
海尔国际物流中心(海尔配件立体仓库)货区面积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却相当于普 通平面仓库的30万平方米。同样的工作,海尔物流中心只有10个叉车司机,而一般仓库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因此,海尔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订单采购生产所需的物资,也就是按订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消灭了库存。
海尔打破了过去仓库的概念,把仓库变成一个只为下一站配送而暂停的站,所以把它称作是“过站式物流”,从根本上解决了竞争中多数企业最头痛的库存问题。上述过程的实现基于海尔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应用最彻底的是海尔的物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采用了SAP公司提供的ERP系统和BBP系统。ERP系统共包括MM(物料管理)、PP(制造与计划)、SD(销售与订单管理)、FI/CO(财务管理与成本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