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不“感冒” 大学生考证并非是多多益善
2007/6/5 16:29:40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编辑:1
“一定得选最好的证来考。上培训班,考就得考最高档次的证书。考一次就直接拿证,最多只能考两次。什么英语四六级证呀,公务员证呀,教师资格证呀,能考的全都给他考上,还得考报关员证书、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一打开抽屉,里面没别的,全是证书。只要有人来找你,甭管啥事儿都得打开抽屉给人家看,一摞摞的证书摆着,倍(儿)有面子。”
——摘自某疯狂考证的大学生语录,有改编。
在大学的校园里,每天都能看见忙碌的身影,自习室里的大学生有不少是忙着准备考证的。一般来说,大学生考证有两类:一是与专业对口的考证,这类考证一部分是在学校中进行,与学习相结合;另一类是面广量大的通用型考证,包括驾驶、秘书、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导游、营销师、房产经纪人等。
学生想法用证书证明自己实力
“反正大家都在考,有的考研,有的考公务员,考证的人也不少,那自己不考岂不是落后了?”
确实有不少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为了兴趣而考证,特别是那些由于高考时一些特殊状况选择了并不特别喜爱的专业的同学,他们希望通过考证来实现自己
的梦想。但就业压力无疑是促使大学生考证的关键,“技多不压身”,在校大学生虽然尚未踏出校门,但“必须早做打算”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许多大学生希望多拿几张证书,能为求职多加些砝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天津某大学新闻系的同学李建就说:“考证当然越多越好,特别是拿到与专业有关的证书,以后工作会好找些。现在我已经决定以后的就业去向了,而考证只是为了给自己添光加彩,在以后的岗位上更受重视。”另一位同学刘爽则表示,反正大家都在考,有的考研,有的考公务员,考证的人也不少,那自己不考岂不是落后了?而且证件是能力的象征,证件越多就越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让人刮目相看。
专家呼吁大学教育不是“考证教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据北方人才服务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校大学生人均拥有证书的数量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从近年来历届毕业生的简历情况来看,一般毕业生至少拥有大学四级、六级证书以及计算机二级证书,此外,很多学生还拥有计算机C语言、计算机三级等水平认证和CPA(注册会计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小周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考证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大学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
对此,有些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和社会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而不是给“考证热”推波助澜。
就业市场企业对证书并不“感冒”
“我们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职员,光有一堆证书有什么用?”
据教育人士分析,参加考证的人占在校学生比例达5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学习底气不足,只能借助多考证书来弥补。有统计数字说明,每种
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大学生四年为考证花费平均为两三千元,高的甚至近万元。可是这些换来的证书也不能保证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
多年从事人才服务的北方人才市场网络招聘部的王守成部长告诉记者,实际上企业对求职者简历中的证书内容并不十分“感冒”。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持证者所学知识足以通过考试,但却可能无法应付工作。因此,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