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圈具雏形 20年后成为浙中西部商务中心
2006/4/17 9:36:19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编辑:
“‘义乌商圈’已具雏形,其今后演进的必然趋势,就是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商务中心。”
4月7日,在义乌“文博会”举行的“亚太地区文化用品行业经贸合作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陆立军向与会的中外客商及政府官员、媒体记者提出了“义乌商圈”的概念,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
小商品城是商圈的“核心动力”
提起陆立军,义乌人都很熟悉,除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浙江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省委党校教授等一系列身份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义乌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他对义乌市场已进行了长达13年的跟踪研究,是公认的义乌研究专家。
陆立军说,所谓“义乌商圈”,就是指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经济主体或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
这些可以纳入“义乌商圈”范畴的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
陆立军指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的正是义乌,因为有了义乌市场,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和生产者才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
“而商圈的核心动力就是中国小商品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正是有了这个市场,义乌对周边地区发挥了日益强劲的带动作用。”
目标瞄准浙中“商务中心”
陆立军说,他是看着义乌市场长大的,“13年前,义乌的篁园市场只有4000个商位,而现在已经有6万个,市场成交额、全市财政收入连年翻番。”
但他指出,“义乌商圈”的内核部分在于浙江中西部地区,“尽管目前义乌市场上的商品来源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同时上千家国内知名商场和流通企业每年直接到义乌采购商品,但和周边地区特别兄弟县市的互补共荣关系仍然是最为关键的。”
他向记者描述了这个“互补关系”:义乌依靠市场对周边地区提供巨大的商务支持,周边地区则依托市场分工发展制造业,促进义乌市场发展壮大,这两年来,周边县市区都主动提出了要“接轨义乌”、“融入义乌”,并且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毫无疑问,目前的义乌已经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密集度最高、商务活动最多、商业人气最旺的城市。”
“‘义乌商圈’既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