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认证背后难堵利益黑洞
2007/12/24 16:43:34     来源:     作者/编辑:1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即将向社会发布的第十批10个新职业名单。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以来,该部已发布了九批共96种新职业。  

  随着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及劳动者上岗“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逐步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取的队伍。  

但在“考证热”的背后,由于利益驱动、多方博弈,目前一些职业资格认证已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乱象频出。

  “证出多门”令公众无所适从

  在南京一家私企当文秘的钱晶,最近琢磨着想换工作,她打算先报考一个物流师证书。可是到报考地点一咨询,不仅有中国的,还有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不仅有物流师职业资格,还有物流职业经理人、物流管理经理职业资格等认证。五花八门的证书种类让钱晶大呼“不知报哪个好”。

  据了解,由于发证机构不同,我国存在的物流职业证书不下十几种。目前流行的认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物流师证书,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颁发的国际物流师证书等。此外,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等所谓“国际认证”及地方性认证。不同培训项目的收费也有很大差别。

  事实上,“职业资格证书过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宁生递交的议案即认为,造成“证书太滥”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培训认证的管理部门众多,大致有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三类。

  “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使得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王宁生说,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为例,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考试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此外,同一职业(工种)重复考核认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西安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的余涛,花了几年工夫,好不容易才考取了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两个证书。“我们这一行的证书特别多,有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余涛说。

  “但考试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分得那么具体。具备了设计或建造资格的技术人员,完全有能力从事监理、咨询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余涛告诉笔者,“有关部门设立了这么多资格证,可没证就不能在这个行业里混,没办法,只能挨个儿考。”

  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告诉笔者,在IT业,公司招聘时并不特别看重应聘者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主要看重大学文凭和外语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

  “因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具备了相应的实际技能,现在各种认证太多了,好多都做得不到位。花三五百元学个一两门课,就拿到一个证书,其实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很多培训机构是在误导学生。”屈中华说。
证书背后的收费链条

  为何众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如此热衷于职业资格认证?“所有证书的背后都牵扯着一个多环节的收费链!”王宁生一语道破。

  王宁生说,按专家估算,当前我国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亿元。例如外语考试,全国在校大学生1600万,加上社会人员,估计报考人数不低于3000万,以每人购买学习资料等各项费用1000元计,整个费用不低于300亿元。全国计算机考评培训人数2004年高达3000万人,各项费用也有几亿元。

  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笔者,现在许多行业协会办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就是为了赚钱。“新设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就意味着产生教材、培训、考试、证书等一系列的需求,经济回报非常丰厚。”

  据了解,一些部门或协会甚至规定,要考取某项职业资格证书,如不购买他们的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资格参加考试。而如果购买了教材,接受了培训,就很容易通过考试。

  此外,为了收取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一些获得代理培训资格的机构还随意降低考生报考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生韩青(化名),到一家培训机构报名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考前辅导,本打算报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可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地劝他报人力资源管理师。韩青说:“工作人员很坦率,她说一方面报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机构赚不到钱;另一方面是为我考虑,直接报人力资源管理师,考出来以后就省事了。”

  而根据该证的颁发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若要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具有本科学历的,报考时必须具有6年本职业工作经验证明,或者已经取得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韩青告诉笔者,培训班对报考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收费是850元<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