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物流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高效稳定运行关乎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安全。
作为全省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关键节点,金华市金东区集聚货运物流企业930家、注册营运货车司机达4230余人,分别占全市11.61%、29.68%。伴随行业快速发展,卖家与司机、买卖双方、卖家与委托第三方之间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对此,以建强社会治理中心一站式解纷平台为关键抓手,金东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动法院、司法、交通等部门,将“专业嵌入”作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创新构建“专业+多网+数智”三位一体的行业解纷路径,持续擦亮“树积道新风、建善治新区”基层治理品牌。
2020年以来,金东区累计化解物流纠纷4219起,协议涉及金额5.58亿元,调解成功率、协议履行率均达99%以上,为地区乃至全国化解特定行业纠纷提供了“金东样本”。
专业嵌入 打造最强大脑
物流行业纠纷具有专业性强、标的额大、责任认定复杂的突出特征,传统“粗放式”“和事佬式”的调解模式收效甚微。为此,金东区聚焦源头提质增效,深耕社会治理中心“最强大脑”的建设与运用,构建起高效调解新格局。
前端敏化排查,构建互联矛盾调解体系。该中心以“金安智治”指挥平台为中枢,全景归集区内物流纠纷全量信息,通过剖析共性规律,精准锁定矛盾高发领域与区域,前置预警行业隐患。同时,依托“13510”排查化解机制压实责任,迭代“141”基层治理体系,借助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与基层智治应用系统,强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实战效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终端筑牢防线,探索双向闭环管理路径。社会治理中心培育打造“卫新调解工作室”金字招牌,凭借“老物流人”的经验与人脉,搭建3600余名货运司机参与的线上交流群,提供全天候“云调解”志愿服务,同时吸纳126名律师、法官充实调解力量,联动物流行业共享法庭,以“行业经验+法律规范”双轮驱动,构建标准化调解流程,实现“情、理、法”有机融合。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服务以物流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1.1万余人次。
多网联调 构建共治格局
物流行业纠纷往往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单一主体力量有限,难以有效应对跨区域、跨专业的复杂问题。金东区首创“一轴四翼”多网联调模式,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一方面,以卫新调解室的专业调解为核心,辐射金华卡车城、农产品批发市场、传化公路港、华东联运新城等四大物流枢纽,依托行业专业人员力量,第一时间化解物流从业人员身边的矛盾纠纷。
另一方面,金东区打破部门界限,建立社工、政法、公安、交通、司法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常态化驻点的联动调解机制,通过矛盾纠纷“发现—分流—化解—跟踪”全周期管理,实现复杂纠纷的高效联调。例如,某物流公司与驾驶员因交货支付顺序争执僵持,调解专班即时启动联合会商机制,2小时内促成双方达成500万元分期付款协议,实现矛盾就地化解。目前,延伸建立的4个行业调解驿站,已挽回货主、司机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数智融合 开辟高效通道
数字时代矛盾既在线下也在线上,金东区敏锐抓住数字技术赋能契机,大力推动“数智融合”深度嵌入调解全过程,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的线上解纷新通道。
针对物流纠纷“异地沟通难”“跨域调解难”的核心痛点,该区依托“浙江解纷码”“浙里调”等数字化平台,率先构建“线上答疑+云端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服务体系,为3000余名物流从业者提供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实现纠纷预警、在线调解、协议执行无缝衔接,线上调解平均2.1天办结,带动行业合同规范率提升至92%。纠纷当事人无论身处何地,均可在线申请、提交证据、参与视频调解、签署电子协议,将“面对面”调解转为“在线调”、“路上跑”变为“网上办”,大幅缩短调解周期,为外地企业和司机节省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
此外,金东区运用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分析研判物流行业纠纷类型、高发企业、风险线路等,既精准识别行业痛点与风险点,前置矛盾预防预测预警工作,也为行业精准监管和源头治理提供科学化决策支持。
金东区“三位一体”的专业解纷机制,成功将物流行业的治理痛点转化为制度创新的亮点,这场基层创新既以机制革新保障产业链安全,更凝结共建共治的巧思,为全国行业治理树立了兼具锐度与温度的新范本。
专家之声
治国安邦,关键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重中之重在于夯实基层基础。金华市金东区探索构建“专业+多网+数智”的“三位一体”解纷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开辟了行业纠纷高效能治理的新途径,更在于它为其他新兴或传统领域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高效能的治理,必须能够精准回应特定领域的核心痛点问题,并通过制度、技术与人的有机融合,推动治理力量由“分散”转向“聚合”,最终实现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治理。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唐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