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发展滞后 武汉谋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2004/6/17 9:57:16 来源:中华航运网 作者/编辑:
武汉以水运繁盛著称,市内有长江、汉江两大河流贯穿、融会。近百年来,因其“内联外省,外通海洋”的内外贸易口岸,而被称为“九省通衢”。然而,近十年来,武汉水运的发展又严重滞后于其他交通行业的发展,与其“黄金水道”中心的地理位置极不相称。
在长江下游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上游有“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今天,武汉水运该怎么办?武汉市港航管理局、武汉市地方海事局局长熊普选日前表示,武汉力求建设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发展为何滞后?
熊普选说:武汉因九省通衢而闻名于世,其主要内涵就是水运的兴旺发达,直至改革开放前,武汉也是以全国内河第一大港而雄踞长江中游。而近几年来,武汉综合立体交通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水运较其他运输方式在发展上的滞后是显然的,导致了整个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展的不够协调和平衡。其具体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乏发展后劲。水运具有运量大、污染少、成本低的优势,但受旧的体制、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及生产条件的束缚,水运发展受到制约,基础设施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管理不顺、行业发展环境较差。
其二,水资源开发兼顾水运不够。在防洪、发电、桥梁建设和水运发生矛盾时,往往是牺牲水运,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直接影响了航运。
其三,资金投入不足。建国五十年来,就全国内河来看,内河建设总投资仅289亿元,“九五”是投资最多的,为187亿元,但仅为同期公路投资的1/45,铁路的1/6。就长江而言,“九五”期间,水运投资(包括海运)只占铁、水、公、空四种运输方式总和的12.4%,其中航道整治投资,仅仅为四种运输方式总和的1.69%。就武汉而言,对水运的投资更是微乎其微。
其四,水运港口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公有制水运港口企业历史长,社会性开支费用大,包袱重,缺乏更新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目前武汉水运企业亏损面已达80%左右。
其五,武汉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水运发展规划,对于水运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也较滞后,这显然是与新的发展观不相适应的。
如何发挥独特优势?
熊普选分析,武汉是长江中游航运重地,上通西部大开发的龙头重庆市,下连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上海市,地理优势相当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400公里范围内,可辐射45个中等以上城市,共计1.83亿人。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总态势中,武汉是南部沿海“经济北上”,东部沿海“经济西进”的重要交汇处。
由于受航道的限制,目前,武汉市最大靠泊能力仅5000吨,年综合吞吐能力5000万吨,主要承担华北、华东、西南地区的煤炭、钢铁、矿石和粮食进出口和中转以及外贸物资运输任务。但武汉地区无论是船舶数,还是载重吨、运量、周转量,在我国内河航运均名列前茅。
有关专家提出,要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圈,在东、中、西三大地域起承接东西的重任。在武汉铁、水、公、空四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货量、货物周转量占总运输量的23.7%、20.5%。随着武汉对外经济的不断扩大,外贸运输较快增长,而外贸集装箱的95%是经由水运中转的。因此武汉水运不仅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而且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熊普选说,武汉要发挥区位优势,成为我国中部的交通运输枢纽,在综合立体交通中,水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从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水运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发展,并且要从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层面来谋划武汉水运的发展。
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熊普选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发展东部沿海经济、长江流域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三大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联系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开发经济的纽带地位,还担负起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把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长江航运发展和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
熊普选认为,要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除长江、汉江两大河流外,还有22条航河流分布或流经市境内,通航总里程达449.4公里,构成了以长江、汉江为骨干、连接境内众多支流小河的天然航运网络。市区现有大中型港区35个,码头泊位397个。同时,长江航运的中枢指挥系统? 以及我国内河最大航运公司中国长航集团总部汇聚武汉地区,为武汉水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之便。
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一年间,武汉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能力增加了400多万吨,船舶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到2003年,武汉市地方水路货运量完成560.1万吨<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