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激活湖州水运
2006/3/15 11:26:14     来源:中国水运报社     作者/编辑:

3月初,虽是春寒料峭,黄金水道长湖申线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内河水运的春天正阔步走来。
      十五期间,湖州水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1年,全市四级航道只有89公里,21个港口货物吞吐量3388万吨,在册运营船舶6849艘、45万净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67载重吨,挂桨机船舶5075艘。
     2005年,新建三级航道43公里,四级航道增加至161公里;湖州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成为仅次于南京港、苏州港的全国第三大港;船舶运力规模达到96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提升至170载重吨;挂桨机船舶猛减到1002艘,力争在今年底全部淘汰出局。
      湖州水运发展如此快速,得益于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得益于建设高等级航道网络化、运输结构多元化、监管方式科学化,激活内河水运的一池春水。

转变之一  高等级航道网络化 
      江南水乡湖州,航道纵横交错,矿产资源丰富,水运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上海申博的成功,以及苏南、浙北等周边地区城市基础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材料需求量趋旺,船舶流量猛增,导致一些主干航道不堪重负。
      变压力为动力,湖州全力推进“水运强市”工程,大投入大发展,掀起了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热潮。5年来,全市航道改造建设规模、速度和工程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共改建航道5条,总里程147公里,投入资金达7.9亿元,重点建设了湖嘉申线、东宗线、杭湖锡线、妙湖线、武新线,逐渐形成以500吨至1000吨级为主干航道、以300吨级为支线航道网络,直达上海港,连接贯通苏南、浙北航道,船舶通航能力明显提升,带动沿河产业和临港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京杭运河湖州段创建成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2002年,湖州港航管理局捧回了“全国航道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工作先进单位”两块奖牌。
      为更好地发挥湖州水运优势,“十一五”期间,湖州将构建“五干五支一港六区”的内河航道(港口)体系和“一港六区”的港口发展规划,即五条主干航道: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湖锡线、东宗线,五条主要支线航道:梅湖线、东苕溪线、武新线、李湖南线、泗湖线,“一港”为湖州港,“六区”为太湖旅游港区、吴兴港区、南浔港区、长兴港区、德清港区、安吉港区。

转变之二  运输结构多元化
      经营了一年标准化船的船主潘建新满面笑容,从事20多年内河水上运输的他,从水泥船更换成钢质挂桨机船舶,再到标准化货船,去年就赚了十多万元,不仅还掉造船贷款,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老潘的运输船一次次更新换代,正是湖州船舶运力结构不断变化的一个缩影。

水泥质船舶吨位小,船况差,安全系数低,成了船舶航行安全的“炸弹”。2000年初,结合交通部开展“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湖州市启动营运水泥船淘汰工程,制定了三年内淘汰所有水泥船的目标,于2002年底,在全省率先将营运水泥船舶全部淘汰。
      污染严重、噪音大、操作机动性差的钢质挂桨机船,已无法适应内河激烈竞争的运输市场。于是湖州市加快挂桨机船淘汰速度,推广标准化货船的进程。2001年,湖州市港航部门出台了五年挂桨机淘汰方案,停止挂桨机船建造和办证登记,深入乡镇行政村,采取座谈、宣讲、咨询等多种形式,与船户面对面解答挂桨机船有关拆解、改造和更新标准化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使一艘艘挂桨机船陆续进入船厂拆解改造,并及时把资金补贴发放到船户手中。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有4000余艘挂桨机船淘汰出局,挂桨机淘汰率为80%,淘汰数量和速度名列全省第一。与此同时,自行开发研制100吨至500吨系统标准化散装水泥罐船,引导船户发展特种船舶运输,运力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在优化运力结构的同时,调整了经营主体结构。据统计,湖州全市个体运输船舶运力规模占总运力的83.6%,无论在管理还是在经营方面,都存在粗放型管理所带来的问题,呈现出散、弱、小、多等弊端。去年5月份,湖州市港航管理部门推行了个体船舶公司化管理工作,选定安吉县永顺水路运输公司为试点单位,经过一个阶段的有序推进,“委托经营方式”收到明显成效,船户、企业、管理部门均不同程度受益,探索了个体船舶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引起了交通部领导的关注并作出批示,并逐步面向全省推广经验。
      个体船舶公司化让船户尝到甜头。正在码头装货的船主张春华告诉笔者:“未参加委托经营之前,他的船每月最多4个航次,大多数是空船回港,且运价低,风且运价低,风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