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浙江出口企业遭遇新门槛
2004/4/2 10:17:08 来源: 作者/编辑:
浙企:听外方提起过 正在密切关注
服装、纺织、制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我省出口的优势,一旦SA8000强制性推行,大部分企业将陷入这场“道德认证”危机,企业将如何应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很多企业们对SA8000标准认证普遍缺乏认知,一些企业负责人甚至告诉记者,从没有听说过SA8000。
“我们企业目前的确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至于如何应对,还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当记者就前几天有媒体报道杉杉正为SA8000标准认证“苦恼”一事求证时,杉杉集团进出口部的方迅马上解释说。他告诉记者,杉杉对美国的出口相对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欧洲一些国家。美国的合作方曾经提到过这一标准,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就此对杉杉提出强制性要求,因此,如何应对也无从谈起。
雅戈尔集团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至今为止,雅戈尔的欧美合作伙伴也没有就此标准提出任何要求。通常的惯例是,在和其他国际品牌合作时,对方下单前往往会有按自己的标准来“验厂”,“他们从不事先通知,每次来都搞突然袭击,往往到了厂门口,才打电话通知我们。”这位负责人说,验厂的内容非常细致,涉及到员工的福利待遇、劳动强度、劳动保护等方面,“就连厕所、食堂的各个角落也不放过,甚至细到洗手间里有没有洗手液这样的细节。”在向记者了解了SA8000的大致内容后,这位负责人表示,从内容上看,其实这些标准和SA8000有共通之处。
温州奥康集团质量管理部标准处的章献忠则告诉记者,对于SA8000标准认证,他关注已久。就在昨天上午,他刚整理了一份相关的资料给公司的老总,建议把这一标准引入公司。“这一标准是1997年8月美国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制订的。”章献忠说,这一标准最早从美国开始,日本、欧盟一些国家也可会强制性推行。据他了解,去年珠三角就有两家企业由于不符合SA8000标准,跨国公司要求其中一家进行整顿,否则不下订单,另一家则干脆被停了订单。
作为全球第一个“社会道德责任认证标准”,SA8000标准认证要求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上,该标准都有最低要求。对此,章献忠认为,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SA8000的认证机构,国内的企业要通过这一标准认证,首先要花一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另一方面,对照标准实施,企业原有的设施、设备的改进也是很大的一项开支,这两项的费用加起来将超过百万。因此,一旦SA8000成订单附加条件,受影响较大的将是那些中小型企,而对于像奥康这样的大型企业,由于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管理,所以影响不会太大。“不过这是大势所趋。”章献忠强调说。
公平贸易局:未雨绸缪 培训在前
一旦SA8000标准强制实施,这将给我省类似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对此,政府职能部门将如何进行指引?省经贸委的公平贸易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他们还没有收到5月1日起实施的通知,但5月上旬,局里将专门请国外的相关专家对我省出口企业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就SA8000搞一期培训,帮助企业先认识这一问题。对于“贸易壁垒”一说,他不置可否,但承认这对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是“一道槛”。“不管5月1日起实不实施,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他说。
认证公司:SA8000尚未成为国际通行标准
浙江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技术部的刘炜一听到SA8000一词,马上表示,“听说过,社会责任”。
刘炜说,SA8000标准是美国的一个民间组织SAI制定的,目前还没有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今年2月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曾发过文件,要求对这个标准表关注,3月份又发了一个文,说它还不是一个国际标准。他介绍说,目前全球已获SA8000标准认证证书的259家企业组织中,我国仅42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省内的企业通过这个标准的还没有听说过。目前他们正在对这个标准进行研究,也经常有一些省内的企业前来咨询。
刘炜说,由于国家认证委还没有启动SA8000的认证项目,迄今为止国内也没有一家认证机构有SA8000的认证资格。国内的企业如果要取得这个认证,必须向国外具有SA8000认证资格的认证机构申请,他们在对企业初步审核的基础上,会到企业所在地进行现场考核,考核通过后才颁发证书。
联系到浙江存在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刘炜认为,这一标准的实施对浙江省的出口企业杀伤力还是挺大的,按照这个标准,国内的企业不能任意延长工作时间、雇佣童工、欠薪等,这些其实都是跟我国的劳动法相符合,只要做到遵纪守法,企业通过这个认证还是没有问题。但对那些经常需要加班的企业来说,如果实施这一标准,无疑对企<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