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ERP——UT斯达康上演“生死时速”
2004/3/3 8:42:26     来源:计算机世界     作者/编辑:





    1994年好莱坞出品的动作大片《生死时速》描绘了这样一个经典场景:警匪斗智的焦点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大巴,一旦时速低于50英里,车上的定时炸弹就会引爆,对“速度”诠释得淋漓尽致。 

    1995年成立的UT斯达康同样遇到了速度问题。1997年12月,杭州余杭地区出现国内第一个“小灵通”用户后,UT斯达康步入超常规发展的轨道。由于业务的迅速膨胀,公司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UT斯达康中国区总裁吴鹰断言:“公司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如果不把信息支持系统做好的话,再往下走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或者说根本没法走下去。” 

    启动: 1998年,公司高层明显感觉到业务的延迟性,于是决定上ERP系统 

    UT斯达康最初进驻杭州文一路益乐工业园的时候,只不过租了两层楼面。而现在工业园的2、3号两幢楼都是他们的,这还只不过是其在杭州办公场所的三分之一。自1995年成立以来,UT斯达康在中国已累计投入30多亿元人民币,成立了4个研发中心、20多家分公司及办事处,员工近3000多人。陪同记者采访的UT斯达康信息技术部的曹伟对此津津乐道。 

    虽然曹伟到信息技术部才三个多月,不过他时常听到老员工提起公司创业初期遇到的一些困惑。高速成长的UT斯达康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一大堆问题:财务月末关账时间长,报表合并的手工操作出错概率异常大;没有全面统计财务、库存、计划和运输的数据,各类数据没有关联性或关联性不强;MRP物料主计划周期长,研发的零件和BOM版本不断更新;产品销售产生的不可预测性,库存量有时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有时积压过多,导致市场占有率略有下滑;用料标准提供不够及时、方便,不能实现物料标准数据的充分共享,导致原料的浪费;实际用料与标准用料的差异不明,不易有效控制成本;订单、合同交货期不能准确保证,常发生脱期延误现象等等。 

    到1998年时,公司高层明显感觉到业务的延迟性,于是决定上ERP系统。经过综合比较,UT斯达康决定引入美国QAD公司MFG/PRO系统7.3版本。公司高层对ERP系统寄予厚望,期待通过ERP的良好应用规范UT斯达康的业务发展,推动公司进入一个有序的、持续的、强有力的发展阶段。 

    QAD公司的产品对UT斯达康来说可谓正中下怀。UT斯达康的业务模式不断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变,根本不可能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去上SAP这样庞大完善的ERP系统。因为,一两年对于UT斯达康来说可能很多业务模式都改变了,这就意味着前期的实施需要不断去改。因而,灵活高效的ERP系统更加贴近UT斯达康的需求。 

    QAD中国公司资深顾问胡世洋告诉记者,QAD的ERP系统更像是某些庞大ERP系统的浓缩版,适用于以制造为核心的、按订单生产和管理库存的企业,它最大特色就是软件规模适中、实施快、行业特色明显。而且,它只服务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类工业制造、食品和医药五大行业。 

    加速: 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公司提升内部管理运作、快速扩张发展提供了基础 

    有着8年实施顾问经验的胡世洋对企业能否实施成功ERP有着一个独特的标准,那就是看企业不上ERP能否做好管理,管理有序的企业不上ERP至多是耗费些时间和成本,而管理不善的企业即使上ERP也是徒劳的。 

    连续两年被《Finance Asia》 杂志评为中国管理十大最佳企业之一的UT斯达康显然具备了胡世洋所言的成功因素。在引入QAD公司MFG/PRO系统7.3版本后,UT斯达康又逐步升级到8.6版本,实施范围遍及物流、销售和采购,以及财务和制造等领域。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100多个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检视角度自成体系的管理报告相继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0年秋加入UT斯达康任IT总监的汪拥君心中也有一把标尺,他不认为ERP的成功标准是系统上线,而是看ERP究竟解决了哪些业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他说:“QAD的产品本来就容易实施,要它跑起来太容易了。关键还是要看它解决了哪些业务上存在的问题,拿UT斯达康这样的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所需的原料和配件非常昂贵,因而最紧要的就是解决库存问题,拿到准确的市场预测来降低运营成本。” 

    最能反映问题的还是财务报表。UT斯达康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从1999年的 28.6%下降到2002年的17%,应收账期也从1999年的134.1天下降2002年的77.2天。由于ERP系统等企业信息系统的良好支撑,UT斯达康公司2002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
  •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宣传服务  |  联系我们
  • 共建单位: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浙江省仓储行业协会   
    浙江物流网 版权所有2003-2015 浙ICP备05027747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575
    物流服务热线:400-8866-156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