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体系跨越式转型的核心主题
2007/2/12 14:12:24 来源: 作者/编辑:
有鉴于中国地域广大,产气地与消费区距离遥远,分散化的天然气利用和局部实验难以取得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拓展,极有必要通过确立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总体政策的转变,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困局。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作为2006-2010年中国经济行动总纲确立了中国的核心能源政策,即“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与此相适应《十一五规划》首次将中国的节能降耗、环境评价与经济增长三重指标捆绑量化约束,明确了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必须保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资佐陟。也就是说即使2010年中国GDP实现翻一番的历史高度,倘若节能、环评指标没有兑现承诺,也就等于中国政府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不幸的是2006年作为开局的首年,从已公布的初步结果可知,应该对应实现的节能降耗4%和环评减排2%的双指标的完成基本上不乐观。它说明立足以煤为主,高度扩张型的非优质能源结构,仅以单纯的节能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彻底解决提高中国能源效率和环境质量,应有赖于果断实施节能革命与能源体系换代革命的并重的全新战略。
作为一个大国获取能源的方式很多,例如:使用武力或参与军事联合行动;双边或多边的国家合作或协议;国际间大宗易货;跨国开采的分成能源;市场采购;在尚未全面开发的海域商业性开采,实施海陆并重的能源拓展体系;参与国际金融与能源体系的运作以获取能源利益或潜在的能源权利;法制型的节能措施;新能源替代;加工体系扩散到其它国家的全球化生产;科技创新能源等等。作为一个真正有实力和平成长为世界强国的中华民族,以武装力量剥夺世界资源的方式不应该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道路,惩罚产生更大的激励,转型决定更高的竞争,对于中国而言创造性地建立具有时代顶端能力的能源体系,才是超越传统、拥有未来竞争力的能源胜局,因此择选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成为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重要方向;实施陆海并重,抓紧经略海洋能源开采就应该成为中国能源独立的基本依托;以快速灵活的人民币贬值政策应对美元本位制的国际经济体系是促进中国能源结构改革的基本保障。
一、以美元为本位制的国际能源体系变化中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利益
1973年2月13日尼克松政府决定美元贬值10%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黄金、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改革意见,美国最终得以自己的主权信用替代黄金成为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也就是世界使用美元,美国生产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美元价值依赖资本顺差,美国成为经营美元纸币的全球发钞银行。它将美国投送到比武装力量侵略更加高级的全球金融霸权的顶端,它是货币创造国家霸权的成功范例。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通过提供产品、服务、智慧换取不断改变要价的随时可增发的纸币,这种纸币不是稳固化的实体财富,仅仅代表美国的信用。通过自己发钞权造就的纸币美国可以换取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财富,并为美国的国内外重大计划融资,由此美元构成美国利益、美国霸权的核心体现。美国依靠美元国际结算的便利和透支未来的庞大国债为美国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融资和积累,以致美国决定性地依赖海外贸易美元、能源美元和外汇储备美元的回流支撑。尼克松时期美国与沙特签定了以美元定价石油贸易的体制,此后美国又促成了欧佩克国家货币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由此造就了石油美元,几十年来促使近二万亿的石油美元回流到美国的银行体系,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美国的信用扩张。
根据广场协定确立的干预美元本位制,其调节美国货币体系的重复手段就是美元贬值或推行强势美元。2006年美国经济帐户赤字已高达8000多亿美元,美国财政部2006年12月15日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财政预算赤字也达到4495亿美元的新高,充分利用美元的定价权、石油的定价权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定价权三大信用主权转移美国的财政贸易赤字成为必然,这是美元发钞的特有专利。当前全球油价向上向下波幅浮动的重要原因就是包含了国际石油计价货币——美元贬值的结果,实际的原油成本从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不等,与2000年相比每桶50—60美元的价格就包含了1/4多的美元贬值因素。以保尔森财长为代表的财官已开始努力恢复美元强势,加大美元资本输出和刺激美国经济成长,构造一个繁荣的牛市,从美国经济本身创造更多的美国利益,强势美元必将创造一个低油价周期和低油价时代;美国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