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配送的“瓶颈”将被打破
2007/4/13 9:35:13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我国现有约2.3亿农户家庭,是一个基数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消费支出,整个国民经济将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然而,据商务部调查,目前国内有1/3以上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另有权威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消费额只占全社会的三成左右,其人均每日消费仅为6元。这说明,在我国广大农村,物流配送存在着巨大的“瓶颈”。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农村物流经营难度大。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就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门,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

    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不多,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归根结底,农村消费不旺,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良的深层因素是农村的流通服务网络不健全、消费环境不完善、社会事业不协调。实际上,农村消费市场面临的主要瓶颈,已从商品短缺转向商品结构不适应,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转向流通与消费的矛盾。农民消费现状概括起来就是“三不”: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这已成为困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可见,当务之急,是构建农村流通网络,特别要加快在乡(镇)、自然村两级铺网开店,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田间乡野不断延伸和拓展,让广大农民日常消费“省时、省钱、省心”,推动这一群体释放出消费潜能,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流通及物流企业也应有所作为。

    我们欣喜地看到,山东邮政物流农村分销配送已深深根植于农民生产生活,成为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渠道,深得农民朋友的信赖和社会各界和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加快了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山东邮政已在山东省建立了8万多个村级“三农服务站”,行政村网点覆盖率达到95%,服务范围遍及山东省所有乡村,直接深入到农户,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善了传统农资流通体系存在的多级批发、层层盘剥的弊端,成为生产企业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新产品、新技术可以直接到达农民手中,迅速得到推广应用。邮政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转化的“绿色通道”。

    二是规范了农资流通渠道,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山东省邮政在开展农资配送业务过程中,坚持统一进货渠道、统一产品价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规范管理,把产品选择定位于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等优质高效、高科技含量、绿色无污染产品,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有效地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利益。

    三是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目前,山东省8万处村级“三农服务站”直接雇用16万农民,这些农民不离乡、不离土,每年可增加现金收入4.8亿元。许多农民朋友说,“邮政办正事、办实事、办好事”。对于邮政推广的高新农资产品,一些从中受益的种植大户说,“我们致富,凭的是科学种田,靠的是邮政服务”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