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物流政策法规)
首页>资讯中心>其他(物流政策法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11/21 11:32:03     来源:山西省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编辑:浙江物流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7131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山西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现代物流对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根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624号)及《山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晋政办发〔2015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发挥现代物流对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和战略性引领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为核心,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实现物流助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为目标,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着眼国际,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厚植竞争优势,努力“完善一张网络,实现两个融合,完成三大突破”,把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产业融合的粘合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二)发展目标。

1.完善一张网络。

2020年,全省物流综合网络体系构建完成,基础物流节点和通道与物流信息中枢和指挥中枢融合为一张网络,并成为聚集物流资源、对接国家物流网络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网络显著改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光纤通信、电力管廊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的综合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完成。全省物流节点优化布局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西进东出、南北贯通、连接周边、通达全国的物流通道网络与层级明确、分工合理的节点网络。物流信息化网络全面覆盖,完成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整合,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构建物流智能信息系统和指挥中枢。

2.实现两个融合。

1)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物流业进一步发挥山西资源大省优势,延伸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链条,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医药、快销品等生活物流,借助现代物流和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契机,实现现代物流与各类产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2)物流业与综改试验区建设深度融合,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推行“传统专业市场+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改造传统商贸物流行业,鼓励“退城入园”,成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转型综改提供动力支撑。

3.完成三大突破。

1)物流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借助山西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完成物流领域结构性需求调整,实现物流供给由传统资源型、单一化服务向多元化、高端化、高效化转变。存量资源进一步升级优化,增量资源投入方式进一步创新,基本实现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基本建成。以转型综改试验区为依托,提升我省物流业发展定位,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设施和国际化的物流运营团队,以中鼎物流园为中心,将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的功能进行优化叠加,建成山西现代国际物流核心区。物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使我省成为国家南北大通道枢纽、京津冀发展的战略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枢纽。

3)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推进。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物流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问题,打造体制畅通、政令统一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物流基础网络布局。

1.构建内畅外联的物流通道。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铁路路网优势,适当增容扩能,向西新建铁路对接兰新线,向东连通出海线路,打通东西向铁路运输大通道。中欧、中亚班列开行常态化,使山西成为丝绸之路通道上重要的货物流通枢纽。培育筹建山西航空集团,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发展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建设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空中物流通道,为走出国门、引入外资创造条件。

完善区域物流主通道,积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以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构建服务品质高、运行速度快的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深化与中部省份和周边区域合作,开行特需班列、国内货机航线,推进资源型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型装备出省,打造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新格局。

疏通省内物流辅通道,形成内畅外联物流新格局。以公路通道为主,发挥“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的骨干作用和国道、省道、县道公路网的辅助作用,借助铁路的运能优势,配合各设区市生产力布局,沟通物流业密集区,构建功能齐全、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物流通道网络。

2.优化布局物流节点。

统筹规划和推进全省物流园区建设。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以发达国家物流设施建设为标杆,以国内先进园区为示范,高质量建设多级物流节点体系。强化物流园区引领作用,在晋南、晋中、晋北、晋东南、吕梁培育打造示范物流园区。依托中鼎物流园、太原传化公路港、晋北国际物流园、晋南物流园、大同空港物流园等,着力完善设施、丰富功能,力争建成两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及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在用地指标、土地价格、专项基金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发挥其在业务模式、先进技术、信息系统、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政策环境、服务水平、部门协同、诚信体系、跨境电商、增值业务、绿色环保、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先期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不明确、投资长期不到位的物流园区,进行统一再规划,重在完善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实现优化升级。

3.建立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城市配送体系建设。优先在太原、大同、临汾、运城等地规划建设示范性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建设货物转运集散中心,发展共同配送,推动传统铁路货场和公路配货站向现代配送中心转型。推进城市配送车辆接卸平台建设,推广集装箱运输、带盘运输。引导清洁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中的应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设备建设。

加强对现有大型商超和新建商场楼宇的物流评价,配套规划货车地下停车场。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快递公司联合运输、楼宇小区共同配送新模式。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解决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通行难、停车难、装卸难”问题。

完善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推进农村物流网点多站合一,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加强村邮站、益农信息社等邮政终端设施建设。建立山西省农村物流企业联盟,推动物流企业、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等深度合作,推动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完善县、乡()二级物流配送网络,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二)建设智慧物流信息网络体系。

1.重点推进物流信息化。

推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业务办理信息化、业务互通信息化,推进智能车路协同试点示范,提升区域路网协同管理水平。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创新经营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互联共享,建设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开展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大对山西道路交通实时路况信息播报系统和车货匹配信息系统的研发力度,为货物运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和服务。

推进物流信息整合,构建物流信息平台。认真做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对接企业、政府、社会需求,分层次分专业按照统一技术路线建设信息模块,形成集数据采集、信息互联、政府监管于一体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政府部门要率先实现信息共享。采取政府投资、企业运营、盈利共享的运营模式,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完善山西商品电子交易系统,在煤炭、冷链、粮食、医药、钢材等专业物流领域,形成区域性、行业性的商品交易和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中鼎智慧物流云平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电商平台等的作用,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中小企业等信息资源集成整合,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建设物流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大力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组织能力和运作水平。

2.推进物流标准化。

设施标准化。在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率先推进物流设施标准化建设,包括物流建筑标准化、区内布局标准化、道路标准化、标志标准化等,打造一批物流设施标准化示范工程,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设备标准化。引导物流企业推广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托盘,在冷链、医药等重点领域率先开展托盘共用。推进车型标准化,积极发展规范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

信息标准化。创建统一的物流信息体系,提供高效、便捷、准确、先进的标准化动态信息和技术服务。

服务标准化。树立标准化服务理念,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实现业务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服务标准化,积极推动我省物流服务标准化工作。

绿色物流标准化。完善物流设施节能环保标准,推广节能型绿色仓储和运输工具,鼓励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在物流业的应用。

3.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发展先进载运工具。严格执行GB15892016标准,规范对汽车、挂车、汽车列车的分类管理,大力推动专用运输货车、多轴重载大型车辆、中置轴挂车、多轴汽车列车和城市配送新能源车辆发展。推进铁路专用罐车、集装箱专用平车等专业铁路货运车辆的制造与应用,建设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铁路特种车、专用货车以及高铁等运输技术装备,适应重载、快捷、集装箱和特种运输需要。引入全货机,实现专业化航空运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装备,结合铁路物流中心建设,统筹改造公路货运站点与铁路站点,完善轨道门吊、正面吊等集装箱作业设施设备,大力推动公铁联运装备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专业化物流装备,推广应用具有短程通信、电子标识、高精度定位、自动监测、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运输装备和自动装卸机具。推广使用集装单元、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先进装备。推动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4.推进物流智能化。

根据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要求,加快建设山西省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推广物流APP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服务。促进信息共享,实现对物流园区货物、车辆、装卸机具、仓储设施的实时跟踪、智能配货、协同调度,提高货物装卸、分拣、转运的自动化水平。加快全省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广ETC/MTC应用。推动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改造,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引导物流企业应用电子标识、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化、移动信息服务、导航集成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鼓励、支持物流技术和装备创新研发,特别是物流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政策倾斜,培育和引进一批先进高新技术企业。

(三)增强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1.发展多式联运。

推行通用型设施设备,实现多式联运装备互通。以铁路物流升级规划建设为契机,提高联运设施设备的通用性。以提高货物运输集装化和运载单元标准化为重点,积极发展大宗货物和特种货物多式联运。新建、改建与铁路、民航货运站场直通衔接的道路,留足货物集散空间,提高通行能力和集散效率。支持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工作,机场周边规划足够的空港物流用地,安排跨境物流集散项目。推广甩挂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做到铁公、铁空、铁水兼顾,推广转运、集装、装卸搬运等设备共用。

开发多式联运信息系统,促进多式联运高效运行。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大力开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多式联运电子单证,强化信息共享和电子单证交换功能,提升多式联运业务水平。建立多式联运线上解决机制,快速解决纠纷。

加强协作,完善多式联运规则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优化运输方式的供给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成本、运输效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市场的占比。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方式,打破运输方式间的联通壁垒,推进各种运输服务无缝衔接。制定完善统一的多式联运规则和多式联运经营人管理制度,探索实施“一单制”联运服务模式。在多式联运重要物流节点设立快速换装中心,建立多种运输方式自由换装、各种货物类型自由集散的综合服务枢纽,应用智能化监管手段,加强企业联合,提高货物流转速度。

2.培育引领性物流企业。

加快培育本土物流龙头企业。作为全省重点工程,做强一批以太原铁路局、山西能源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专业性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物流企业集团。通过宣传引导、企业培训、环境改善、政策扶持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实现省内5A级物流企业增长。

推动中小物流企业联盟。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加快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提升。

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围绕农产品、煤炭、钢铁、医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结合特大项目和产业集群需求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国内外快递企业在山西落户,促进企业间业务互补和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3.拓展金融物流服务。

推进金融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动产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服务,盘活制造型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资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依托中鼎智慧物流云平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大型电商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煤炭开采、洗选配、贸易、运输过程中的供应链融资,维持煤炭行业平稳运行。落实“互联网+”战略,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开展在线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促进资金高效周转。鼓励物流企业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全面合作,探索、开发、应用各种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物流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4.建设物流诚信体系。

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物流政策落地,兑现招商承诺,做好诚信示范。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行业与公安、工商、交通运输、保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物流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定期发布严重失信“黑名单”,依托信用记录建立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在中鼎物流园率先开展专业物流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程。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优化经营环境,降低信用成本。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规范交易行为,减少企业间相互拖欠行为,助推低成本融资,打击庞氏骗局、高利贷、电信诈骗等。

突出行业引领。发挥物流联合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以行政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山西省物流征信平台,将物流征信工作纳入山西省诚信体系重点支持。

构建诚信奖惩机制。加强对我省物流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和监管,发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企业诚信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形成行业诚信文化。

学习借鉴相关省市经验,探索政府为本地企业购买保险,承诺本地企业诚信安全,通过保险公司及时赔付,规避不诚信事件风险。

(四)推动专业物流发展。

1.资源型产品物流。

发展以煤炭、焦炭等为主的资源型产品物流。加快完善煤炭输送通道,整合铁路、公路物流资源,推进战略装车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集运系统。依托太原铁路局、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和同煤集团、阳煤集团等重点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大力推动在煤炭主产地、市场集散地、交通枢纽地建设煤炭集散、中转储配中心和煤炭交收库、煤炭超市,提供优质的交易、交收服务。加快推进煤炭洗选配加工、炼焦等技术与设施升级。逐步建立完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煤焦销售网络,优化我省煤炭物流大通道。

推进天然气(煤层气)管道运输。完善“三纵十一横”管网布局,结合全省“11265”煤层气产业开发布局,构建“一核一圈多环”管网格局,进一步推进太原外环管网、长治—临汾和保德—原平两横管线、11个设区市环城输(储)气管网建设,形成覆盖全省的大燃气网。开展煤层气高效安全储运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管道输送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

推进煤炭工业绿色物流工程,进行煤炭工业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研发和引进先进生产运输设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2.制造业物流。

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与我省装备制造、冶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全流程推动装备制造、钢铁、冷链、建材、化工等专业化物流业态发展。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加快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引导物流企业向现代化转变发展,提高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仓配运一体化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引导邮政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嵌入制造业供应链,满足流程对接、服务定制等个性化需求;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共享、标准对接、业务联动上深化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两业”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推动产业集聚。加强我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制造业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共享共用,加快健全区内物流共享服务体系,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外包合作,扩大物流需求,大力推动符合集成整合、委托外包条件的物流资产和业务社会化运作,不断提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3.农产品物流。

推进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牛羊肉等农产品资源,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建设加工配送、交易展示、冷链仓储、信息平台、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展流通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农产品上行,建立预防和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工作机制,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探索建立公益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政府监管等长效机制,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区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一批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包括中央厨房流通中心、社区移动超市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等。推进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封闭式交接货通道、月台、货架等设施标准化改造,加大符合环保要求的冷链装备投入,配置冷藏汽车、铁路冷藏车辆等运输工具,配备冷藏柜、冷藏箱等设备。广泛采用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改造,建设产业链全流程质量监控和追溯系统,形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推动粮食物流发展。鼓励大型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形成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完善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的散粮接发设施建设,支持标准化散粮(面粉)运输工具示范,引导和形成散粮运输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四散”技术应用,建设省级粮食物流中心、省内区域性散粮物流节点等“四散化”基础设施,提升粮食接卸及分拨能力。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粮食跨境物流的衔接与合作,推进粮食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粮食物流节点布局,形成联通西北的粮食物流通道。

4.医药物流。

加快药品流通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医药物流专业化发展,拓宽服务范围,建设药品供应链体系。依托国药集团山西有限公司、山西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山西康美徕医药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以太原为中心,以全省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为支撑,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药现代物流配送体系。鼓励药品连锁企业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联网信息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等方式,促进药品规范化连锁经营,形成区域辐射范围合理、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能力。建设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令第28号)要求的医药物流服务平台。

加强省级医药采购制度标准化建设,保障低价药品和急救药品供应。实行基本药物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统一采购配送。推行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动态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相对集中、竞争有序的基本药物配送秩序。

5.电商物流。

培育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商平台。依托我省干鲜果、小杂粮、陈醋、白酒等产品优势,打造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产品个性突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支持各设区市及开发区依托区位、产业优势,培育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产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中鼎物流园、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商务园区等功能优势,推进电商集聚化发展。依托我省资源型产品优势,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

构建电商物流服务网络,支持建立电商“云仓”。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物流节点网上合理规划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在重要物流节点加快整合现有资源、推进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电商物流仓储配送网络,支持建立电商“云仓”。

支持快递业发展。引导快递企业在我省设置区域性快件处理中心,建设太原跨境电商转运中心。实施快递“上铁上机”工程,优先筹划普速铁路快运班列运输,鼓励发展高铁快递。推广集装化设备,积极推行使用快件自动装卸设备,建设快件处理、信息、安检等综合性设施平台。加快大型快递分拣中心建设。支持快递企业通过第三方机构设置快递公共服务站。到2020年,各设区市要建成至少1个快递物流园区。鼓励在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区域集中设置智能快件箱。引导快递企业加快建设农村快递服务网点,与农村经营服务场所合作,建设快递便民服务站。

6.商贸物流。

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依托太原全国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的优势,推进商贸设施与物流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商贸集聚街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集展示交易、现代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强化迁移整合、改造升级、特色打造,加快传统批发市场向与物流、电子商务、商品会展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升级改造试点。

提升商贸物流专业化水平。支持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统一配送,提高集中配送率和配送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双向配送网络建设,鼓励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创新,加强社区末端配送设施建设。探索“网订店取(送)”等创新模式,在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等领域开展共同配送。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电商业务,面向社会开放自有配送中心,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7.应急物流。

加强应急物流网络建设。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网络。合理规划布局救灾物资储备库,以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国家物资储备库为骨干,认证一批商贸、生产、物流企业为应急物流成员单位,保证在紧急事件出现后,拿得出物资、拉得出队伍。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实现救灾物资发放全过程管理。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规模适度、反应迅速、保障有力、分级管理的省、市、县、乡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加快太原、大同、吕梁、长治、临汾等应急调峰储气设施群建设,实施煤层气、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等多气源建设。加强迂回通道、通用航空等应急设施建设,积极储备可替代运输方式能力。

创新应急物流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市场应急保供预案,根据突发事件对市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企业采购、跨区域调运、生产能力储备、进口组织、限量供应、依法征用等方式,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保障机制。

完善全省应急储备体系。建立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推广商业储备模式,推进商业储备市场化和储备主体多元化,做好肉类及冬春蔬菜储备。探索动态储备模式,建立储备商品定期检查检验制度,实现平急结合。对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

8.保税物流。

加快全省保税物流体系建设。推进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贸易投资便利化环境。建立和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投资限制。推动落实免税减税、保税退税等政策,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提高通关效率。推动金融创新,率先在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为省内外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本外币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及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推动建设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交割和实货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国际进口商品交易展示分销中心、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中心,推动保税服务与现代物流接轨。

建设开放口岸体系,依托口岸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建设太原铁路口岸,同步建设大同、运城(临汾)、长治(晋城)陆路口岸副中心。扩大航空口岸开放,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形成以太原、大同、运城航空口岸“南北一线”为主轴,五台山、长治、临汾、吕梁支线机场航空口岸为支撑的口岸开发格局。加强与国内口岸的对接和战略联动,吸收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整合相关部门职能,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

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方略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储与保税物流的带动作用,促进临汾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加速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山西兰花保税物流中心的开发利用。鼓励符合条件的设区市及进出口企业申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城。

9.绿色物流。

启动集装单元化推广专项行动,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大力推行绿色采购、绿色流通加工和绿色包装管理等绿色物流运作模式,实现物流低碳化运作。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大力推进货运信息平台开发应用,通过车货匹配减少返空、迂回运输。推广绿色载运工具,加大淘汰黄标车力度,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运输工具,推广新能源电动货车。

大力发展绿色仓储。完善仓储设施节能环保标准,推广支持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推行现代化储存保养技术,鼓励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五)提升供应链集成创新能力。

1.着力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

物流企业要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进度。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六型”转变的进程中,做好原材料、产成品、废弃物等物料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基本服务保障,优化重塑业务流程。培育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市场交易、贸易代理、金融物流、报关报验等物流增值服务,建成面向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各产业、各环节由单兵突进式发展向与物流业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与物流企业深入协作,在产品结构、形态、包装等领域合作开发设计,降低全供应链运作成本。支持企业物流部门转变为物流企业,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支持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市场化方式组建产业联盟,共建目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提高市场生存能力。

2.带动产业链延伸。

围绕“依托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创造价值链”的目标,发挥物流业在创新设计、拓展通道、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延伸。对煤炭、不锈钢、铝等重工业产品物流链进行优化改造,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用电成本,降低原材料、能源和中间产品物流成本,把输出原料变为输出材料、产品、服务。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煤化工装备、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从原材料、配套件采购到零部件加工到下游销售,制定一体化、个性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方案,延伸加工装配和产品市场服务链条。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供需信息的高效匹配,推动铁路与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助力生产企业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实体经济产生直接获得感。

3.集聚各类资源。

借助太原、晋中在全省物流发展中心建设中的领先地位,打造产业集聚、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物流与商贸集聚区。发挥阳泉、吕梁在资源型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方面优势,建设煤炭深加工产品的集散、储配中心和特色农产品现货交易市场。发挥临汾、运城紧邻同蒲、太焦、侯月、侯阎线等铁路线路以及京昆、二广、青兰等高速公路轴线的区位优势,吸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聚集。整合服务资源,吸引金融、保险、结算、电商、跨境贸易、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服务业聚集,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聚集产业资源,尤其是重点新兴行业资源,为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创造条件。

三、政策措施

(一)统筹规划,综合协调。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山西省现代物流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由省经信委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煤炭厅、省地税局、省金融办、省公安厅交管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省民航机场管理局、省国税局、太原铁路局、太原海关和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部门参加,综合组织协调相关法规规章制定、交通管理、口岸验放、海关、检验检疫、重大项目建设等事宜,系统解决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系列问题,地区物流项目纳入当地政府重点工程,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将物流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统筹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商贸物流规划、电商物流规划、物流园区规划、管网建设规划、交通运输规划、邮政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保税、冷链、汽车、医药物流枢纽、信息平台等专项规划。做好现有物流园区的相关配套工作,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能。

(二)简政放权,放宽准入。

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行业行政审批流程。清理、归并、精简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加快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和承诺制,依法取消不必要的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化连锁经营证照办理程序,推进企业名称核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落实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一站式作业”改革,构建互通互联、“一站式”的通关验放模式。落实物流政务信息和行业企业基本信息的公开或开放查询(保密信息除外)。省级统计公报要做到行业全面、指标完整、数据准确、经济发展类数据齐全。

(三)优化行业政策环境。

推动政策体系改革,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引导不同地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保障物流建设用地,健全土地利用制度。完善和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依法供应物流用地,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时,充分考虑并统筹保障物流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物流业用地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用地规模。

完善物流领域税费政策,依法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完善物流领域税费政策,积极落实营改增政策,通过无车承运人试点探索交通运输业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实现方法,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城市建设配套费、文物勘探费、道路通行费水平。探索阶段性减免煤炭过路费或减半征收政策。

规范物流领域收费行为,降低物流领域收费水平。督促港口、铁路、航空等运输企业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实行进出口环节收费目录清单制。严格落实涉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一事不再罚和罚款收缴分离制度,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货车年度处罚情况。调整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标准,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

加大重点物流领域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确保物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各级财政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快递企业和快递业发展项目纳入预算内重点公益性、基础性设施建设支持范围。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省级多式联运、甩挂运输试点企业支持政策。

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拓宽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支持设立现代物流专项基金,为优质物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扶持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鼓励山西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吸引资金回晋。探索建立利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存量资产的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引导物流企业综合运用债券、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多种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

(四)强化物流市场监管。

全面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执法机构,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实行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和物价“四合一”综合执法,处理好放宽监管和经济安全的关系。

完善物流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开展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完善物流信用评价、公示、披露、监督、申诉、复核、奖惩等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推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鼓励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提高物流市场集中度和集约化运作水平,减少低水平无序竞争。

(五)加强行业安全监管。

构建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等重要商品生产、销售、储存、运输、使用全过程信息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产品流向登记制度,进一步强化民用爆炸物品流向登记管理。建立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保护管理法规制度,尤其是对粮油、危化品等重要商品配套设施的保护。

优化货运车辆通行管控。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对企业从事生活必需品、药品、鲜活农产品和冷藏保鲜产品配送,以及使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配送的,优先给予通行便利。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建立分车型的货车通行制度,探索放宽清洁城市配送车辆在中心城区通行的限制。在配送车辆作业区域周边科学确定停靠卸货区域,解决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的问题。明确公路超限治理处罚标准,合理控制执法中的自由裁量。制定快递服务车辆通行管理办法,解决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行难问题。

加强对物流车辆和设施设备的检验检测,确保车辆安全性符合国家规定、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危险货物运输要强化企业经理人安全管理职责和车辆动态监控。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公路、铁路、民航、邮政等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货物承运、收寄流程,进一步落实货物安全检查责任,采取严格的货物安全检查措施,推广使用X光机安检设备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集装箱、货运物品和寄递物品的探测查验,提高对违禁品和危险品的发现能力。

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物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物流运行监测、安全监管等大数据平台建设,提高物流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曝光违法违规托运和夹带违禁品、危险品的典型案件和查处结果,增强公众守法意识。

(六)支持跨国物流发展。

组织有关部门实地考察,研究目的国的需求、法律、政策、文化等,为我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导,引入国外企业来晋投资建业。支持一批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和供应链管理公司“走出去”,积极深化外汇管理、口岸验放、监督检查、审批程序、金融支撑、机场管理、收费等改革。

(七)完善行业统计工作。

构建科学的现代物流统计体系,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建立完善我省物流统计工作制度和网上直报系统。强化物流统计队伍建设,落实统计工作经费,完善物流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物流统计台账。加强统计信息预测分析,围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深化数据挖掘分析,提高物流统计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物流业发展考评工作,对列入国家及我省重点支持的物流项目实行动态跟踪和绩效考评。

(八)强化物流人才培养。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完善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机制。实施山西省物流人才计划,先期培养500名左右高端物流人才。通过跨省合作,与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院校共建山西物流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支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与高、中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物流研究院、实验室、实训基地。在相关职业院校配套建设省级物流重点专业、物流技术研发实验室和物流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型人才激励制度,吸引国际国内一流物流人才来晋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物流人才培训力度,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定期聘请国际国内专家开展指导教学,鼓励开展出国培训、对口参观学习等,积极培养物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将符合补助标准的物流从业人员纳入财政补助、财政奖励范围。

(九)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引导物流行业协会在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和宣传推广、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监督工作效果,定期发布指导意见。强化物流行业协会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行业服务、协调、自律,积极推动行业规范和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1011

(此件公开发布)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