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已取得四方面实质性进展
2007/11/6 9:34:11 来源: 作者/编辑: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涉及广泛,而人才上的一体化则是最先启动的工作之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亦是数一数二的。”今天上午,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丁振文处长在接受“走遍长三角”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话说2003年4月,江浙沪三省市和19个城市人事部门(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15个城市人事局,以及温州、金华人事局和丽水、衢州人事劳动社保局)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
“此举启动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四年多时间来,已经在至少四大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丁振文处长表示。
关键词一:制度衔接
“目前,长三角两省一市已经在职称资格方面施行了互认,也就是说,浙江评的职称,在上海也可以承认,反之亦然。这就可以大大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丁振文处长说。而此前,全国各地由于人才总体程度不一样,其职称评定的标准并不统一,职称上也并不等同。
职称互认,同时给长三角企业跨地区发展带来便利。丁振文处长简单举例,上海现在江苏、浙江的建筑企业很多,建筑企业是需要评资质的,这跟企业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数量很有关系,各地职称互认以后,就给企业运作带来方便。
关键词二:人才交流
长三角地区民间的人才流动本就较为频繁,近年来,在两省一市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流动越来越方便。
“最突出表现,就是三地共同建设网上人才交流市场,三个地方的人才市场网站都进行了互相链接,每年,还都会举办几次网上人才交流大会。我们还要向深入发展,现已着手进行包括职位标准等数据的资料统一,共享人才供求资料库,不久的今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查询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供求情况。”丁振文处长如是说。
不仅是网上的交流,以上海为平台的长三角人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江浙两省每年都会到上海来招才引智。以浙江来说,大到浙江省政府一级,每年都会来上海召开人才智利洽谈会,小到绍兴嵊州,也都会来“筑巢引凤”。
关键词三:人才培训
丁振文处长介绍,为了解决长三角区域发展中急需的紧缺人才需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湖州等6个城市联合开展了一个跨省市的紧缺人才培训。
这几年,现代物流人才、中高级口译等人才在长三角地区十分紧缺,6个城市纷纷就此展开了这样的紧缺人才培训。人员在各地分别培训,统一教材和考试标准,最后由政府统一颁给《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证书》,这张证书可在长三角地区“畅通无阻”。
目前,此项培训共同开发了物流、中高级口译、国际贸易单证、汽车营销等37个类别157个项目,考试人数达1.5万人。
关键词四:人才政策
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交流,这几年,政府层面在人才政策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十分频繁。“大的活动,有一年一次的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年会。小的就更不用说啦,像我自己来说,一年参加的交流学习活动就不下10次。”丁振文处长笑道。
除此之外,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单边和多边合作取得许多可喜成果。如上海、南京、杭州等14个市人才中心建立了长三角城市人才战略联盟;浙江嵊州市与上海博士后办公室共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项目;江苏南通与上海两地人才服务中心互设工作窗口项目;湖州市与上海黄浦区开展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宁波市与复旦、同济、浙大、上海交大、华东政法和上海海事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宁波市、杭州市、嘉兴市、无锡市分别与上海普陀区、卢湾区、嘉定区、浦东新区等互派公务员挂职……
丁振文处长深有感触地说,人才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长三角地区的人事部门,可以彼此借鉴一些经验,推动更好解决问题。
在采访最后,丁振文处长也谈到了他们正在酝酿和马上就要着手的两件事。一是长三角人才中介服务上能否开放市场,如注册在上海的才人机构,尤其是国际猎头,能否在江浙去开分公司;二是人才服务信息库建设,要从前台的链接到后台的统一,才能完全实现长三角人才信息的网络一体化。
他亦呼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不仅需人事部门的参与,还要其他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进一步拆除“篱笆”,让长三角人才真正实现“无障碍流动”。我们应看到,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仍是横在人才流动前面的“拦路虎”,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依然任重道远。
新闻背景: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大事记
2003年4月,苏浙沪三省市和19个城市人事部门(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15个城市人事局,以及温州、金华人事局和丽水、衢州人事劳动社保局)共同签署了《长三角<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