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
2006/4/12 8:39:39 来源: 作者/编辑:1
——学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以来,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路程,各国物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现代物流业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协调一致的。中国的现代物流业经过近20年的准备与起步,从“九五”开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可以这样讲,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已迈过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3月14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这个《规划纲要》中,破天荒第一次把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中的第十六章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历史性的载入史册,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一、为什么把现代物流业列入服务业,列入生产性服务业?
人类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或者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参与这四个环节的人可以归纳成两类,一是生产者,二是消费者。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无需生产。但生产也好,消费也好,都必须有满足生产的服务与满足消费的服务,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叫生产性服务业,满足消费者的服务业叫消费性服务业。长期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满足生产都是按计划执行,所以一提服务业,都认为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次《规划纲要》中提的是“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与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是十分有针对性的。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生产区分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工业生产产出工业品,服务业生产产出服务产品。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都需要外购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外购服务就构成服务性生产资料。
在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也就是说,一些服务产品既服务于生产也服务于消费。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1980-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从3600亿美元扩大到21000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增长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悟出了这一趋势,2003年率先提出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3+5”生产性服务业,即3个重点专业性服务业(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工业信息服务)和5个公共性服务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和其它工业服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获取经济控制力。许多国际性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从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模式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主要为生产者服务的产业,根据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实际运作,人们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但需要说明的是,现代物流业也为消费者服务,城市里为千家万户进行的消费品配送就属于这一类。
二、“物流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物流业前要加一个“现代”?
在中国物流界,长期以来有一个争论,一派认为物流是一种经济运作模式,是一种方法论,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如果它是一种产业,那是一种什么产业呢?它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投入产出,它与其它产业将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就像运筹学一样,不可能出现一个运筹产业。另一派认为,物流是一个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或叫聚合型产业。我在“正确认识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管理等基本概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