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发展战略破题进出口平衡
2007/2/26 11:27:14 来源: 作者/编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并保持了基本的贸易平衡。到2005年顺差猛增2倍,攀升至1020亿美元,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2006年,贸易顺差达1774.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4%,占当年外贸总额的10.1%,顺差成为热点问题。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多方面影响,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尚缺少有效的消化手段,我国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推动外汇储备规模持续扩大,加上国际游资入境投机套利,增加了我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外来压力,特别是对美欧的巨额贸易顺差为其贸易保护提供借口,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达20.5亿美元。美国会参议员力推对我出口商品加征27.5%的惩罚性关税就是典型的例子。
近两年我国外贸顺差过快增长的原因很复杂,从经济规律来看,主要有: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使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东南亚对美欧的顺差;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和产销矛盾突出,导致出口扩大、进口减少,顺差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在工业品领域的进口替代能力大大增强。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我国外贸顺差扩大有重要的影响。
从政策体制来看,我国入世前长期实行“奖出限入”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也产生了累积效应。国家通过优惠信贷、退税等手段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成效,增强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但是,出口粗放型增长也助长了国内产业的投资冲动和产能过剩。
外贸顺差可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正确认识并逐步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也将是长期的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今年宏观调控重点。商务部门应该把贯彻中央精神作为工作重点和紧迫任务,切实抓紧落实。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出口结构,更加注重进出口平衡。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出口结构调整,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优势农产品和环保节能型产品出口;支持轻工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自主创新,保持出口有序增长;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入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对出口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促进品牌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三是加强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外贸秩序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依法处理商业诈骗、低开发票、低价出口等活动。
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即要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进一步完善进口环境,让潜在的进口需求转化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一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加大进口促进力度,鼓励国内短缺资源性商品进口,鼓励引进关键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鼓励进口的指导目录,给予进口税收减免。三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待遇,继续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降税措施,鼓励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四是采取必要措施促进双边贸易平衡发展,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五是清理妨碍进口的非关税措施,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政策待遇。另外,各地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相应的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地区进出口平衡协调发展。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