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宁波举行的“200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论坛”吸引200多家纺织企业,浙江纺织企业对于本次论坛的关心并不让人意外:面对欧美特保以及种种反倾销警钟,浙江纺织企业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高度关注反倾销调查
在今天的演讲中,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李成钢副局长提醒浙江企业,相比欧美依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42条款实施的特别保障措施而言,其反倾销的影响更深远,打击能量也更大。因为,242条款的有效期只到2008年。而依据WTO规则,反倾销一旦实施就是五年,期满后还会延长,最长可以实施30年之久。而且,“反倾销是打到一个点,打击一大片。即便你的企业从未出口过,也会被牵连。”
如何迈过这道坎?李成钢认为,当出现出口数量增长、价格下降的“喇叭口”情况时,最容易引起国外反倾销。因此,企业在埋头生产的同时,也还要“抬头看天”,对一段时期内自己产品在目标出口市场的总体进口情况要心中有数。一旦出现反倾销,企业也没必要慌张,首先要应诉。而要想应诉成功,就需要点技巧了。他建议浙江企业,在对方反倾销调查前,应先请财务专家按照WTO规则对财务状况进行梳理,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企业还要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一旦成功,自身的成本就会用来与出口价格相比,获得正常税率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而在聘请律师和会计师方面,李成钢表示,为减少成本,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应诉,但关键是保证请到好的律师。当然,在整个应诉过程中,和行业协会、政府的沟通也是企业要重视的事情。
低价竞争走不远了
面对一些纺织企业的苦闷情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十分理解,这位中国纺织业界的资深专家告诉大家,低价竞争走不远了,比如袜子企业,现在美国已经封关了,而袜子的生产设备专业性很强,很难转产别的产品。
在回答企业代表关于政府如何管理低价竞争的提问时,李成钢表示,目前我国已经由政府定价走向市场定价,虽然商会可以在搜集相关产品价格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低价格标准,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要改变低价竞争,企业必须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曹新宇表示,浙江人喜欢创业,做老板,但为什么不愿意去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呢?目前国际纺织品市场越来越呈现个性化趋向,大批量的单子越来越少。比如澳大利亚,市场形势很好,但是订单普遍较小,这对我国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说是个机会,要发挥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
精心选择“走出去”
“浙江拥有全国1/3的纺织服装加工能力,浙江纺织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商务部合作司境外研发处处长王正旺如是说。在他看来,要走出当前我国纺织服装面临的“十面埋伏”,“走出去”投资设厂是个现实可行的选择。
对此,曹新宇也表示赞同。他告诉与会浙江企业,取消配额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其中,我国纺织品出口与欧美纺织业的矛盾是当前最主要的矛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出口的矛盾也不容忽视,而“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可以缓和这种矛盾。
不仅如此,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也能为纺织企业带来很多实惠。王正旺告诉记者,到一些合适的发展中国家去投资设厂,可以享受到发达国家给予这些国家的优惠贸易安排,从而分散贸易风险,减少目前企业最犯愁的贸易不确定性。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本身也具备发展纺织业的有利条件,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孟加拉给企业提供十年的免税优惠。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纺织业对外投资才刚刚起步,截至2004年底,总共有114家投资企业,仅占对外投资的2%。
“现在国际流行趋势中,中国元素在设计中不断提高,比如在美国大片《蜘蛛侠》中,女主角经常穿的就是中国旗袍。国内纺织企业走出去打品牌应该充满信心”曹新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