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瓶颈渐渐显露 宁波经济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
2005/3/30 8:41:51 来源: 作者/编辑: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从这份报告中显示,浙江省宁波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六位,这也是该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强。
多年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的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资深专家储嘉康在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结果的发表,进一步提高了宁波城市的知名度,增加了宁波市民的自信心,向世人显示了宁波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后劲。不过,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指标权值,对排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次评估的主题战略是‘产业集群’,即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和城镇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城市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在这方面,宁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排序也自然会提升。”
他说,宁波经济当前最大的优势:一是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也就是体制竞争力和政府管理能力较强;二是经过多年不断调整优化,宁波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经济结构相对合理,也就是结构竞争力较强;三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他们诚信务实,开拓创新,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市场,把“宁波制造”销售到海内外每个角落。
这次的排名让人们看到了宁波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但也同时看到了不足。综合竞争力包括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硬竞争力包括人才、科技,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管理、开放等。同时,今年还加入了资源环境成本节约,包括了耗水耗电、环境污染的情况。记者从这份报告中发现,宁波的综合竞争力虽然位居第六,但单项除了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一、制度竞争力排名第二、结构竞争力综合排名第四、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七外,在人才、资本、科技、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开放等几个方面的竞争力,都没能进入前十位。
“我们的很多单项都没能进入前十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历史原因。宁波的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基础较差,和许多省会城市相比差距很大,虽说这几年宁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还不够。不过,现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要赶上他们还尚需时日。”储嘉康分析后指出。
当宁波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实现基本小康”的程度后,很多结构上的矛盾、资源要素的制约也随之显露出来,水荒、电荒、地荒已是众人皆知。宁波经济能否在今后几年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要看能不能在目前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利用创新能力把原有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限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此,储嘉康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今后几年,宁波发展的增长点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临港大工业。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依托港口,发展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现在宁波有14个100亿以上投资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相当一部分集聚在北仑、镇海,当它们相继建成投产的时候,宁波经济就会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机遇,着眼长远,着力推进工业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宁波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历史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服务业就会有一个大发展。2004年宁波人均GDP已经超过4700美元,进入了服务业大发展的阶段。去年年底,宁波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递增14%,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5%左右。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初步建成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和生态旅游圈等“三个圈层”及八大功能亚区。服务业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构筑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把宁波建成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和会展中心、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商贸旅游中心和浙江省的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的副中心。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