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物流第三只“金手杖”
2004/9/15 8:58:26 来源: 作者/编辑:
已渐成国内物流行业新贵的中远物流,近年来频频推出新举措,颇有奋力一搏的气势。今年2月,中远太平洋注资7.34亿元,购入中远物流49%的股权,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此诞生。
如果说,中远集团提出的“由全球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的观念创新是中远物流图谋霸业的第一只“手杖”,而借助中远太平洋踏入香港资本市场,无疑是其寻求快速扩张的第二只“手杖”。第三只“手杖”呢?中远物流似乎越来越明显地将目标锁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
“这是一只金手杖。”中远物流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闵建国向记者如是描述。
闵建国2002年1月出任中远物流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2003年11月任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此前,曾任领导秘书、中央纪委干部管理室处长、副局级专员,中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副局级专员,中国汽车运输总公司党委副书记、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主持工作)、副总经理、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等职。
闵建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他具有丰富的党建和国际货运、现代物流战略经营与管理经验。
人才隐忧
同国内众多物流企业一样,中远物流对人才需求处于“饥渴”状态。
闵建国说,从海运、码头到陆上的第三方物流,他们要做整条供应链。中远物流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一直发展比较稳定,目前最主要的目标是做大第三方物流,使之与航运主业能够平分秋色。中远物流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使第三方业务每年营业额的增速达到50%。
在与南韩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现代汽车、中国海洋石油及壳牌石油经营的广东大型石化厂、海信、TCL等一批标志性企业成功建立物流合作关系的同时,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务而言,中远物流也产生人才储备不足的隐忧。
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全球采购与全球销售网络的形成,带动了庞大的国际物流系统。闵建国说,身在其中的中远物流迫切需要储备一批精通进出口贸易、海关业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国际法的物流人才,靠他们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而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物流所追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目标。
闵建国分析,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货运代理、仓储、分销与配送等领域都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并将在短期内逐步取消物流行业的全部限制。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物流企业都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实现了在中国的商业存在,服务范围由最初的国际运输扩展到多式联运、分拨集运、仓储、城际快运、供应链管理等众多领域。
国外物流企业在中国“跑马圈地”中高薪揽才,使得原本奇缺的物流人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
闵建国坚持认为,中远要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没有物流人才等软环境的配套是不可想象的。
而业务迅猛发展的中远物流,从来不缺运输、装卸等单一行业的人才,恰恰需要一大批中高级物流人才。
鲇鱼效应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行业,在其运作链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其中,物流管理和营运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对此,闵建国有着清醒认识。
中远物流是由原来中远集团各自分散的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船舶代理企业重新组建而成。如何将重组后中远物流的300多个业务网点、上万名员工有效整合在一起,让其发挥出最大功效?闵建国感到关键是做活做好人的文章。
他对人才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一,人才资源既包括公司内部的人才,同时也要包括社会上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其二,人才资源首先建立在"人人是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基础上,为每一位人才提供自主选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文环境。加大人才的吸纳、稳定、培养、开发力度,就成为当务之急。
中远物流成功合资以后,体制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进行机制上的改革,使用人、用工、分配、激励机制适应新体制的需要。为此,人才选用方式必须从“闭门选拔人才”向“开门竞聘人才”转变,从以往的“由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拔人才”向“由多数人从市场上挑选人才”转变。
为推进中远物流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物流总部新设立的工程物流事业部和产品物流事业部两个部门的总经理、副总经理6个职位,率先于去年7月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其中中远系统外部应聘人员达百余人,既有大型国有企业物流高级经理,也有外企高级物流经理人,还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的物流骨干和民营企业的高管人员,有些还是中远物流在竞标中交过锋的竞争对手。
外聘人才这些鲇鱼,让在传统体制的温水中浸泡已久的企业充满活力地游动起来。
纵深试验
刚刚结束的中远物流总部全员岗位竞聘,是继去年7月首次开展的两个物流事业部部门领导岗位公开竞聘后,在总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